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观下的学习活动特点

作者:姚喜花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打破了单一的、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丰富了我国的课程体系。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其活动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观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观有着质的区别。它强调理性的、间接性的、受动性的、共同性的教学特点,强调教学要体现主体性、体验性、个性与感性,重视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观念上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从“生存力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主题性的确立、自立”为出发点,强调学习过程以体现学生主体性为基本特征,将学生的自我思考、判断摆在重要的地位上。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来形成问题解决的资质和能力。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目的与工具的统一。
  2.差异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通过小组学习、个别学习为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的类型,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等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安排适合自己学习的进度和时间。因此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较之学科教学更能够体现学生的差异性特点。
  3.体验性
  从学生的培养方式、生活存在的方式角度出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要求回归到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重视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人类个体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个体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环。长期以来,学科教学淡化或者缺少体验性学习,从而导致学校教育的非人性化现象。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学生体验性学习来获得问题的意识,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活动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组织活动形式张弛有度,根据教学需要可伸可缩,弹性化是其本质特点。它主要涉及了学习环境(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组织等一系列的问题。
  1.学习环境的扩大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范围的广阔性,决定了其学习环境扩大化的特点。因此,寻求学习环境的完善、完整和扩充,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首要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不像学科性学习那样,只局限于狭窄的教室这个空间范围内,而需要能够进行广泛活动与交流的空间和作业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不可能局限在狭窄的、封闭的教室内开展活动,而是需要在广阔的、开放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关于学习环境的扩大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从体验的观点来改善学习的环境,即不停留在课堂内,而是要从课堂扩展到校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其次,从环境扩大化的视点来看,活动的开展不停留在校内,而要扩展到广阔的社区环境空间范围内,从特有的文化、周边环境、教育的角度整理和扩大学习的环境,使社区环境学校化,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社会成为“生存的学校和自然的学校”。
  第三,从信息的视点来改善学习环境。计算机教室是被改善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在寻求学生主体问题解决的学习时,计算机在调查、总结、发表等信息处理、活用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改善信息处理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从人应具备的主体性资质的角度来改善学习环境。综合实践活动课以知性、感性、社会性的“全人的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换句话说,是以人性的资质包括理解社会问题的知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共感能力、社会责任、社会参与意识和行为、自我效力感等的培养为目标的学习。因此,它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进行愉快学习与生活的场所,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人与人之间相互协助的场所,使学生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人性资质、社会性。因此,要以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为基础,寻求学习场面的协同性。像环境课题的学习非常需要创设这种相互合作的学习环境。
  2.学习时间的弹性化
  体现学习时间的弹性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传统的学科课程时间的安排为固定的45分钟所局限,虽然有利于保证学生学习生活节奏的稳定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诸如使学生产生疲劳感,缺乏灵活性、弹性的时间,容易割断学生连续性的学习活动,等等。因此,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特点,需要弹性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关于学习时间的弹性化一般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不是教学时间决定学习内容,而是由学习内容来决定教学时间。根据学习内容来决定学习时间,由此来研究和设计学习指导计划。例如某一学习内容需要一定的调查时间,如果这个调查活动需要好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话,那么,可根据调查内容的复杂度、难易度安排相应的时间,并分几次来完成。如相继的时间分隔可以是一周或者一个月,每次时间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定,而不都是按照固定的一节课来分配。
  其二,从课余时间看,需要考虑由学生决定学习时间和学习活动。学生自身能够自己支配自己的活动和节奏,从而产生精神上的余暇。在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活动时,学生能够热衷在深入的问题之中,从而能够对所关心的问题打上深刻的烙印。当然,这种余暇绝不是放纵的意味,相反,它为学生对课题的全身心投入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其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时间的编制,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例如,对于需要数日里连续而集中学习的内容,如调查性活动就需要集中地安排学习时间。有的需要进行间断性观察和实验的内容,则可以安排每月一次学习时间。总之,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的能力、差异而确定相应的学习时间。
  其四,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确定不同单位学习时间的长短。如小组活动占多少时间,师生互动占多少时间,可视情况而定。一般的做法是体现学生主体的活动的学习时间较长些,可从一节课的时间延续到活动结束。总之,每单位教学时间的长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特点而决定。
  3.学习组织的弹性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同样涉及了教师教的指导组织形式和学生学的学习组织形式的问题,两者合二为一统称为“教学组织形式”。在这里我们将二者分别进行阐述。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一般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从共同生存的立场出发,考虑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因此,务必要开发和完善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这两方面的依据反映了新的“自己(个人)和共生”的教育模式,它改变了传统“集体和个人”模式,而要求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而建立起共生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以自己和共生为轴心来组合学习团体和学习组织,从中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的研究过程中,体验自己的价值与他人存在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学生没有立足于自我的学习,只是依赖他人学习,或者只是按照他人说的去学习,就难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4.指导组织的弹性化
  这主要是从教师的方面寻求指导组织的弹性化问题。当然,教师的指导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为基本的出发点,从促进学生主体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需要改进教师传统的指导形式。
  根据学生个性和主体性发展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阔的胸怀,而且,强调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发挥教师群体的合力作用。因为教师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实现对全班学生的个别指导。因此,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体现个性、个别发展的要求出发,强调多个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分担不同的教学指导任务。指导的基本出发点如下:
  (1)组织形式弹性化的需要。如已经叙述的那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个别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而组成的弹性化的学习组织,并且,学习的场所从校内扩展到广阔的校外和社区中。因此,为适应学习组织弹性化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教师能够以小组的形式组成不同的指导团体,在广泛的学习场所和学习形式中,使每个指导小组和教师各自分担不同领域范围内的指导。因此说,这种由两个以上教师分担和协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2)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包括技能的熟练程度、兴趣、需要和求知欲、学习方式和技能、学习进度、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是相互关联的,由此形成了学生不同的个性、个别差异。针对这些差异,特别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所重视的是兴趣和需要的差异,因为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包含着对问题关心、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不同的差异,即包括着几种水平性的差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学习指导的课题和方向。并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进度的差异。为此,它要求两个以上教师能够对不同学生进行具体的、个别的指导。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