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李 辉 范文静




  在各类英语考试和英语口头交际中,听力理解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听力理解的训练与提高更需要找到一条着实有效的方法。深入探讨图式理论及其对英语听力教学的深刻启示,对于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和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图式理论及其发展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语言学家们用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1781年由心理学家Immanuel Kant率先提出。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F.C.Barlett在著作中(Remembering)明确提出了图式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期图式理论才受到重视。图式理论的观点被用于语言理解能力的研究中。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所具有的图式就是我们所具有的知识”(张必隐,1992)。Pearson认为,图式是“人们听到或读到某些信息时在脑海中产生的景像或联想”(1982)。按照Cook(1989,1994)的观点,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the pre-existent knowledge)或“背景知识”。张怀建、黄建滨则认为,图式可以比作一个庞大的档案系统,它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储存在大脑中,大脑接收一个新的信息后,便会设立一个新的文件夹(或先验图式),或把新的信息输入到现存的先验图式之中(1995:11),即图式是输入并储存在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人们头脑中储存着各种各样的图式,如去餐馆用餐的图式、去电影院的图式、逛商场的图式等。图式是一种抽象的包含空档(slob)的知识结构。它的每一个组成成分为一个空档。图式空档被足够的具体信息填充时,图式便具体实现了。
  1983年,Carrel和Eisterhold把图式理论定义为“有关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这种对运用图式知识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的阐述就是图式理论。听者除了对语言的基本解码技能外,必须把已知知识即背景知识运用于听力理解过程中。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的时候,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Decoding)、编码(encoding)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Schema)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这就是图式具体实现过程。
  
  二、图式在英语听力理解当中的重要作用
  
  1.图式有助于语篇信息的吸收和理解
  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或热悉语篇话题有助于听力理解。因为相关图式为吸收录音篇章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即为人们理解事物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使人们对某事物的发展过程、环节和语言材料将要涉及的内容有了一个预期。当我们听辨一篇文章时,就容易理解文章。
  2.图式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和集中
  听者在听音中总会根据已经掌握的图式不断地推测说话人可能会说些什么,注意力该放在什么地方,以便对要听的内容进行初步筛选。听完材料后如要求对所叙述的事件原因作出判断,那么在听音时听者的注意力就会较多地分配在分析原因上,使听者有条不紊地在记忆中搜寻。如果大脑中没有相关的图式为理解语篇的内容提供参照和向导,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很难形成准确的记忆。
  3.图式有助于推测上下文
  图式的变量约束作用使人们在认知和理解外界事物时思维被限定在一定方向和范围内,由图式提供的总体框架为有效地推理某个事物的“缺省值”(default value)提供帮助。语言本身是不完整的,这种不完整性由各种因素所激活的图式的推理而得到弥补。人们在听具体的对话或短文时,所听材料可以激话听者大脑中相关的知识图式,而这种图式一旦被激活就有助于听者预测所听材料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景。另外,背景图式还是进行要点总结、概括、发挥、语义重构、推导等理解话动的基础。听者大脑中如果缺乏相关图式,就无法理解听力语篇。
  
  三、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运用
  
  听力理解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思维过程。听力理解可分为听、想、记。把图式理论具体应用到英语听力中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利用先有知识对听力材料的信息,仔细鉴别,整理,过滤,筛选;另一方面仔细检查其中的细节,寻找内在的联系。对于其中与主体的认知结构相符的部分就“同化”(assimilation)进去,纳入已有结构,对于其中与主体的认知结构不相符的部分则要进行“调节”(accommodation),在这种情况下主体还得改变原来结构和观念,重新建构预期,使主体不断向客体靠近,直至同化。要准确、全面和迅速地理解听力材料,要同时强调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两种信息处理模式,首先运用“自上而下”的策略帮助学生归纳文章的主旨大意,把录音材料连续播放两遍,让学生概括其大意。其次,运用“自下而上”的策略,要求学生捕捉文章的重要信息。教师在放录音之前提醒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串起来,以此为中心扩大输入信息量,从而理解全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本身必须重视图式知识的应用
  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照本宣科,放录音,对答案,或者帮助学生理解单词、句型、文章这么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合适的听力目标,充分优化影响听力的各个要素,提高学生的图式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听力理解水平。
  2.要不断激活已有的图式
  当听力材料所需背景知识与我们的文化有相似又有不同之处时,可引导学生激活(actuate)相似部分的图式,一方面采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对文章进行预测,从总体上把握篇章大意,使听者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理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听辨出关键词、句,以便检验或修正听者自己的猜测。教师还可通过简洁、有效的听力前活动迅速激活学生的相关图式,将听力理解活动纳入学生已有的图式中。听力教学的重点当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进行语言知识的持续建构。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特征预测下文,根据文章大意猜新单词,辨认有重要信息的重读单词,以及通过解释、重复巩固学生已掌握的句型结构和固定词组。
  3.要帮助学生不断建立新的图式
  包括利用已有的相关图式建立新的图式和直接建立新图式。当所听语料为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利用已有的相关图式建立新的图式;对于无法找到相关图式的语料,教师可直接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此时,听力教学的重心则在于引导学生听懂大意,达到对语料意义的重构。
  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图式理论形成后能很好地解释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听者凭借记忆中激活的知识结构能够填补文本中未表达出的细节内容,从而达到听力理解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Carrel,P.L.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TESOL Quarterly.1983,12.
  [2] 刘明东.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国外外语教学,1998(4).
  [3] 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图式理论案例报告.现代外语,1996(2).
  [4] 丰玉芳.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理解.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1(1).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