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应对

作者:范厚莉




  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A nalysis)指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第二外语学习者都会遇到母语迁移的问题。所谓的母语迁移(Native Language Transfer)就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的时候,就会对学习语言产生有利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正迁移。然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迥异时,学习者若盲目地套用母语,就会对语言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即产生负迁移或母语干扰现象。本文将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犯错误进行归类分析,揭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对中国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影响和干扰,从而有利于克服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
  
  一、英语写作过程中负迁移的分类
  
  1.词汇方面的负迁移。词汇是写作的基本建筑材料之一。没有正确地使用词汇,写作时就必然会出现词不达义、不合习惯或不得体等情况。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词的概念意义不同或范围不对等造成的负迁移。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他们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因此除了极少数词外,我们很难在汉语中找到词义完全对等的词。而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往往就是从英语词汇中寻找汉语思维所需词汇的等价物,依靠词的概念而进行汉英直译,这样就会造成很多错误。
  (2)词的内涵意义不同造成的负迁移。英汉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受其自身的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都带着各自的文化色彩或情感色彩,因此某些词虽然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内涵意义却不同。中国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只是注意到英汉词的概念意义对等,而忽略了其内涵意义的不同,造成词的误用。
  (3)词的搭配习惯不同造成的负迁移。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些完全属于自己语言的词与词的搭配方式和习惯,如定语和中心词的搭配、动词和宾语的搭配、介词和宾语的搭配、动词和副词的搭配等等。中国学生常常会根据汉语的搭配习惯,错误地形成英语单词的搭配。
  2.语法方面的负迁移。语法规则及句型结构是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缺少它们,就无法组成段落和篇章。而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系统中也有许多的差别,这使得母语的对中国学生的负面影响更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名词词形上。汉语的名词词形是不分单复数的,它通常是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一个名词的复数。而英语大部分名词本身有复数形式。
  (2)在时间意义的表达上。在时间意义的表达上,汉语往往是依靠表示时间的副词,如“曾经”、“将要”、“正在”、“已经”作状语或利用虚词“着”、“了”、“过”作补语这一语法手段来实现,动词本身则没有任何变化;而英语是反映在动词形式的变化上,也就是动词的时态。这种句法表达上的差异使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间意义时,很容易受汉语句法习惯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用法。
  (3)对否定句的回答。英语否定的话语命题格式对中国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点。汉语中在对否定疑问句或反意问句作肯定与否定回答时,往往取决于问句与答句是否一致,如果答句与问句相一致就用肯定,不一致则用否定。例如:“你不是学生吗?”“是的,我不是。”或“不,我是。”而英语中如果答句是否定则用“No”,相反则用“Yes”。
  (4)在否定表达的使用上。在否定表达的使用上,汉语通常借助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如“不”、“没”放在动词前来体现;而英语则是通过在动词前加上否定助动词,或使用否定词这两种手段来体现。
  (5)在句子语序上。英语两种语言在句子语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如句法功能上起定语作用的短语或从句在汉语中通常是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在英语中则是常放在被修饰词后面。
  (6)在连词的使用上。英汉语中都有表示因果、让步关系等的连词。在汉语中,常常出现连词并用的情况,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而在英语中是不存在连词并用的情况,而是采取任用一个的原则。中国学生受汉语影响常常出现了连词并用的负迁移现象。
  3.语篇思维模式的负迁移。由于英汉两个不同民族的人长期受其自身文化氛围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及考虑问题的角度上就容易产生差异。这在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可以发现,有时学生的作文用词正确、语法使用得当,但读起来总让人觉得不那么地道、顺畅,感觉“汉语气息”太浓,原因就是中国学生作文的行文布局不是按照英语语篇的思维模式来进行的。英汉文章在篇章组织和遣词造句上存在着差异。首先,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linear)的,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然后再进行论述;而汉语却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indirect)方式,即不直接切人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才进人主题。其次,在遣词造句上,英语文章的语言要求客观,求实,简洁明了;而汉语文章的语言则带有主观性和感情色彩。
  
  二、英语写作中减少母语负迁移的方法
  
  1.排除母语干扰,强化英语思维。学会一门外语的同时也应学习适应一种外国文化,要克服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进行中英文思维转换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理论上分清英语和汉语段落、篇章结构的不同特征及规律;从单词涵义入手,对相近词进行词义辨析;创设语境,要求学生在语境中准确用词;通过各种训练,比较英汉篇章组织、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等等。这些训练的关键在于要训练学生从汉语思维过程转换为英语思维过程。
  对词汇方面的负迁移,应当了解汉英词汇的各种不对应现象,防止学习过程中的汉英词汇的简单对应;对于句法规则方面的负迁移,在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语法知识后,应及时地转入英语句法规则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英语句型造句。通过学习,学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经验,但有些学生易受先前经验的束缚,缺乏创见,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思维训练题,克服负迁移,发展其正迁移。
  2.通过背诵加强对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的监控。由于英语语言输入严重不足,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而存在着差异,我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难以摆脱汉语的负面影响,他们动笔之前往往用汉语构思,再将所构思的内容逐句译成英语,有些甚至生搬硬套汉语的句型和语法规则,写作中类似的负迁移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应加强学生对写作习得的输入和监控意识。
  根据Krashen的监控模式学说,有意识学到的语言知识能起到监控和编辑的作用,用来检查和修正习得的输出(Ellis,1985)。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有意识的背诵输入,学生可逐步积累写作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及篇章构建技巧,在此基础上可加强对其写作输出过程中的负迁移进行监控和修正,从而排除母语干扰,逐渐摆脱母语参照体系,更好地用目的语交流。
  3.加强语言文化修养,增加文化信息的导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常常会把本民族的文化套用到英语中去,容易在语言交际中产生语用错误。例如,在中国,“你吃过饭没有?”作为一种互相问候、招呼用语,如果套用于英语中,他们问候功能就消失了,使人产生误解。当你用“Eating lunch?”(吃午饭啊?)打招呼时,他们就会觉得你头脑有毛病,这不是明摆着吗?中国人明知故问的问候太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倒不如改换成祝愿:“Hello,have a nice dinner!”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系统,不同的宗教信念和不同的地理位置,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也是不同的,而且这种差异的的确确在束缚着中国学生,成为他们英文写作中的拦路虎,使他们不能畅所欲言,不能准确而简洁地表达思想。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母语和英语在文化背景方面运用的差异对比,并且增加文化信息的导入。
  4.进行模仿训练。把写作训练之触角伸向范文,在仿照范文写作中,学用语言、章法和表达技巧。仿写既可以是局部的、片段的,也可以是整体的。从内容上看,词汇、句型、段落、篇章以及选材、布局、修辞和照应等都可以仿写。实践证明,仿写能使学生写有样板,练有目的,是中国学生特别是初学写作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仿写训练形式。
  拆并句子:长句和短句各有优点。长句信息量大,但结构复杂;短句简洁明了,但信息量小。一连串的长句不易于读者理解,而一连的短句又使读者感到单调。如果能在写作中做到长句和短句相互补充,文章就会显得错落有致,语言表现力也会增强。
  改写课文:改写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培养其写作能力。改写通常是把一篇结构较为复杂、语言较难理解的短文用简单易懂的句子表达原文的内容。通过改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和基本词汇,避免语言错误,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