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音乐课程教学中一体化教育的理论实践

作者:张国栋




  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处于转型和建设时期,正在由传统的“封闭式”定向型师范教育模式向现代的“开放式”非定向型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在这转型期,理论界、高等师范院校、基础教育界和教育管理部门都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音乐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需求,改变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一、教育一体化的内涵
  
  1.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统称,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的研修进行整体考虑,使前后具有连续性,形成相互沟通、互相促进的统一体。按照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整体设计职前培育和在职培训规划,逐步形成培养培训相衔接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是对传统师范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我国在20世纪末,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教育体制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师范教育的任务需要实现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提出了教师教育概念。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的概念。2002年《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和“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上的变化,更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是对现实变化的客观反映和对教师教育未来发展走向的正确把握。
  2.教育一体化的内涵
  教师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强调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并重,使前后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为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并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目标。
  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其核心就在于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和培训,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受到连贯的、符合其阶段性发展特点的教育。具体来说,是指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将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划分为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并把三个阶段视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中一个互相联系、全面沟通、连续统一的完整系统。
  可以说,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但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教师教育一体化首先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一体化,特别应把提高教师职后培训质量作为重要内容。
  (2)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包含管理体制、教育机构的一体化,还要求教育内容即课程设置的一体化,使课程设置前后兼顾,符合各成长阶段教师的特点和要求。
  (3)教育理论和实践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均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要改变传统重视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教师教育体系中加强大学和中小学校的合作和伙伴关系,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的作用。
  
  二、教师应注重个人修养和为人师表
  
  教师作为音乐教学的实施者和操控者,在学习、钻研新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方法时,必须以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作为基础。如果教师不热爱自己的事业,不爱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渗透到教学中去。
  音乐教师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及较强的政治辨别力,才能在浩瀚的乐海中有针对性地精选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音乐作品,选择利用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一名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除了是一位合格的“多面手”,还应当具有谦逊的为人,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教师的言行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重要影响。
  
  三、引导学生个性向良性发展
  
  教师要有意识通过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师生间相互问好到学生的坐站姿式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在进行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视唱练耳、排练合唱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对新知识的讲授,教师要结合教材,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小结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和不足等等。通过音乐常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的个性行为向良性发展。
  同时,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还可以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来表达个人的情智。“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主动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可能和空间。”(沈德山、何广余等著《青少年审美导引》。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6.)
  
  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自身决定了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相互学习,磨练毅力是必不可缺的。
  例如:我们在给学生上《松花江上》这一课时,如果没有条件安排学生们到松花江边实地体验,可以假设现场场景,要求学生结合《松花江上》歌词内容,配上家乡丰饶的物产场景画面以及妻离子散的悲凉音乐等,让学生自己想象各种鲜明的音乐形象,自编小话剧,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在课堂上表演。上课的时候,这些同学身着服装、道具,语言设计和动作进行编排。小演员们已经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并把所有的学生都带入到了那段苦难的岁月。随后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播放电视纪录片《美丽富饶的松花江》,使同学们从令人悲愤的苦难岁月中走出来,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课堂在这种气氛中延续。我们相信同学们所说的“我要努力学习,强大自己的祖国”不是一句空洞的语言。这堂艺术实践课,学生在表演、演唱、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时,通过体验音乐再次升华跳动的心灵,撞击出一串串音符的火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音乐教育不应该千篇一律,过分理性化,学术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让音乐生活化,多创造一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感受愉悦,开心地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使艺术实践环节“从玩中学”,“从乐中学”,“从学中乐”,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永远相伴。
  
  五、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重大变革。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极大拓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丰富了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教学资源。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加之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已不完全适应于现代教育的需求。在现代教学法的运用中,方式灵活多样,诸如:“启发式”教学,选用讨论、议论、示范演示、实验教学法;利用插图、图片、挂图等图示教学法;提问、设问、疑
  问、留问等问答教学法;并随时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法等。
  
  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从广义上理解是校园内影响学生的所有文化因素的总称,狭义的理解是除课堂以外的校园其他诸种文化要素的总称。音乐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潜在性和熏陶性,营造一个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体现。
  1.硬件设施为音乐教学创造良好的基础
  利用各种硬件设施来烘托音乐教学的艺术气氛,是最现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比如,根据音乐教学需要,设置专用教室及活动场地,并张贴悬挂肖邦、贝多芬、莫扎特、冼星海等音乐家的画像;配置音乐教学专门器材,充分利用音、像、多媒体电脑等现代科技手段丰富音乐课的形式和内容,配合音乐教学,出版音乐墙报、板报;张贴音乐名言,如贝多芬的“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出火花”、孔子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等,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2.组织各类活动,建立浓厚的音乐氛围
  各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对于增进音乐教学和学生间的互动,增强其归属感和参与感具有很大作用。成立各种音乐社团,合唱队、舞蹈队、民族管弦乐团、管乐团等,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载体;或定期举行综合性或单项音乐欣赏活动,如声乐专场演出、器乐专场演出以及欣赏交响音乐会等;在集会场合,号召全体学生“拉歌”,竟唱革命歌曲;举办校园艺术节、合唱节、音乐节、舞蹈节等多种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参与意识。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