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德育系统的思考

作者:郭金玲




  一、学校——德育的主导地位亟需加强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负有主要责任,在学校、社会、家庭协调一致的德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作用也是任何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不能替代的。
  1.教会学生认识当代社会的正确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办学模式使得学校这个新思想、新观念的敏感区变得更加敏感。要让青少年学生在经商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西化”和“分化”等外来思想的冲击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学校德育必须主动打破封闭状态,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教会他们用辩证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尤其要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从而使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2.引导学生到社会大环境中经受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孕育成才理想,实现成才大志的最终源泉。因此,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工农,接受教育,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命题。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校园文化活动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外延。学校在安排教学课程时,一定要把社会实践作为重要内容安排进去。在部署社会实践活动时,一定要根据邓小平同志“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的讲话精神,按照江泽民同志“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的要求,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育人为主线,主动联系实践基地,和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共建关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青年学生对国情、民情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
  3.建立和社会、家庭互动的协调机制
  建立与社会、家庭互动的协作机制,是新形势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忠信教育法”(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创建的一套不带西洋色彩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其创办的台湾忠信高工商学校获得极大成功,在大陆教育界反响强烈)认为,学生来到学校是“父权的转移”,学校一定要负起教育责任,决不能误人子弟;学生下学离开学校是“父权的回归”,家庭和社会要负起教育责任,并及时和学校沟通。在学校德育社会化“立交桥”中,学校要主导这种协调机制。一是通过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教思想和家教方法;二是通过热线电话或者定期家访,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表现,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转化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思想,用发展自己、服务社会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三是和学生所在社区建立固定联系,通过签订协助教育协议、座谈会等形式,取得社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大力支持,发挥其在学生的监督、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聘请校外的模范人物做学生的兼职政治辅导员,发挥他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二、社会——德育的重要阵地必须重视
  
  社会是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实践环节的主要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法制、社会公德、理想信念、安全卫生、心理健康、劳动等方面教育的主要力量源泉和资源来源。学校要摒弃“独家经营”德育工作的思想,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
  1.优化德育环境
  青少年学生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感受到的一些现象往往与学校德育落差很大。这样,可能会对学校教育产生怀疑,从而使学校德育的作用在外来冲击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所以说,有关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综合治理和文化建设,坚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文化对青少年的毒害;必须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的环境。优化社会德育大环境,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使弘扬正气、和睦融洽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其次,要健全和完善法制,严厉打击社会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综合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尽量减少外来污染的冲击。最后,可以考虑通过学校德育的立法手段,形成学校和社会间的有效协调机制,统一人们的意志,整合全社会的德育力量,最终优化德育的社会大环境。
  2.开放德育资源
  学校德育的资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学校内的德育工作体系和书本上完整的德育认识体系;学校外意义深远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社会上影响力强的模范先进人物、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等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社会要充分向学校开放德育资源,一定要认识到这些资源的意义在于教育人们,失去了这个作用就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古人高尚品德、缅怀先辈丰功伟绩的同时,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另外,在社会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包括学校的校友也要负起教育责任,积极主动到学生中间,通过报告、座谈等形式,发挥自己承载的教育功能。
  3.加强德育监督
  加强德育监督,是社会参与和协助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之所在。要做好这项工作,社会各界必须彻底摒弃“德育是教育的事,教育是学校的事”等错误认识。一方面,通过毕业学生在社会上的种种表现,发现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向学校反馈,以便于学校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另一方面,发现学生的不良表现,要及时制止,耐心地说服教育,并及时报告学校,共同挽救和帮助犯错误的同学。
  三、家庭——德育的辅助地位不容忽视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家庭作为人类代际间道德灌输、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重任。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水平如何,对子女的成长尤其是道德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历代流传的关于立志修身、为人处世等“家训”内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道德修养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源头性、持久性和直接性的影响,其特殊作用不容忽视。
  1.强化显性功能
  子不教,父之过。所谓显性功能,就是指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首先,家长必须正确认识家庭德育的权威性,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决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忽视和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其次,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家长要注意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德育科学知识,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既不能采取粗暴强制方式,又不能一味袒护溺爱孩子。第三,通过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家庭文化活动,如家庭运动会、音乐会、工艺制作、烹调比赛、旅游等,活跃家庭气氛,陶冶家庭成员的情操,提高教育效果。
  2.重视隐性影响
  隐性影响,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家长的素质、人格、生活态度、言谈举止等对孩子的道德观、行为准则、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这个道理。要发挥隐性影响的作用,一是家长必须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通过对孩子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让孩子明白“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二是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其乐融融的家庭成为一个温暖的港湾,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三是建立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统筹安排家务劳动,科学地进行家庭投资,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家庭浓厚的学习气氛。
  3.发挥辅助作用
  目前,“4:2:1家庭综合症”的出现,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如义务教育取消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高等教育实行收费上学、大规模扩招、学生自主择业等,在无形中拉近了学校和家庭关系的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和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都需要双方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在家庭中个性特征、兴趣、品质等,在家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自然,家庭要主动充当学校的助手,随时注意子女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和人际交往,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并及时向学校提供必要的信息,听取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外,家长要承认孩子间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不能只用学习成绩作为预测衡量学生未来发展的唯一标准,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尽如人意就怨天尤人,对学校充满恼恨,而要配合学校,进行引导和鼓励。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