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对历史教学中加强文化判断力教育的探讨

作者:覃翠柏




  关于历史教学问题,学界有诸多研究,本文试从历史教学与文化判断力教育的关联这一角度来作探讨,以请教于方家。
  
  一、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目的偏差
  长期以来,关于历史教学任务和目的的认识,是比较模糊和笼统的。我们经常强调,历史教学就是通过学习历史来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本质而言,这种教育观是把历史教育同于政治教育,把历史教学视为政治教学的辅助形式。因而,就造成历史教学的诸多困惑。“学历史就是背时间、背人物、背事件”、“历史课是很好上的,随便讲讲历史故事就可以了”等看法比较普遍。这些困惑让教师感到失落与无奈,也让学生产生“学历史有什么用?”的思想,进而失去对历史教学的兴趣。这种感受并非中国才有。布洛赫认为对个人而言,“历史有什么用?”永远都是一个假问题。因为:“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1]布洛赫对历史学功用的诗意解释论证了历史学的意义,但却无法增强历史学对普通人的吸引力,也无法改变历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历史学依然面临“无用”的尴尬处境。对于历史教育的功能问题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历史教学目标和任务不明确,进而使历史教学目的发生偏差。事实上,任何一个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过去,对世界上各民族国家的过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是他或她作为现代公民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作为历史教育的主要形式,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正确的历史观及“历史情节”,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鉴往知来”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简言之,历史教学担负着培养公民文化判断力教育的任务。
  2.被动学习问题突出
  从学习内容来看,过去我们学习历史主要是依赖教材,而我们的历史教材都是以“五种生产方式”为中轴线建立知识体系的。其意图是要通过展示历史发展规律来培育科学的历史观。但至少从科学性来说它不那么合乎实际。因为历史是包罗万象的,教学仅仅为了说明规律难以让人信服;同时,教师在教材知识体系的框架下,难以实现教学上的真正创新,结果造成历史教学“满堂灌,遭人厌”的恶果。
  从学习过程来看,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和知识体系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亦是被动的,他们被动地接受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难以通过教学实现认识上和能力上的进一步提升。
  3.教学模式问题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为主,灌输式教学迫使学生学习方式上缺乏自主性,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与学生的需要脱节。
  4.教学策略缺失
  历史教学目的的偏差折射出历史教学策略上的严重缺失。我们很少从策略的角度来考虑历史教学在教育体系和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及应有地位,更多的只是表现为教学上的功利和短期视角,尤其是我们很难摆脱定势思维,过多强调学历史主要是丰富人们的知识,但至于这些知识的掌握应该对掌握这些知识的人应起到怎样的作用就很少探究了。历史课在中学一直不被列为主要课程;近年来,高校中历史专业发展面临的境遇就是这种策略缺失的明证。而事实上,历史教学应该发挥的作用不仅是给予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让他们通过掌握知识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培养丰富的而不是淡漠的历史情感、扩大历史的视野以及提高对历史现象的分辨和评判能力。
  
  二、历史教学中加强文化判断力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所谓文化判断力,是指主体对一定文化现象及其价值进行识别、选择、取舍并加以改造整合的能力。它不仅是一种文化审察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筛选的整合能力,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理性的智力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它主要表现在主体以既得的知识与德性为基础,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判断和选择,进而以一种文化创新的视界加以改造整合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文化判断力教育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
  1.必要性
  从必要性角度来看,加强历史教学中的文化判断力教育,有两方面理由:
  其一,历史教学本身改革的需要。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急需通过教学改革来解决。首先是要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明确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纠正以往历史教学目的的偏差。其次,改进学习方式,解决学习问题。要摆脱过重依赖教材的学习方式,尽可能使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同时,要改变过去的知识体系,在编写教材时,尽可能体现历史本身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如人类交往活动、经济、文化等)的平衡,构建合理的教材框架体系,还原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再次,要倡导和践行导学、导读模式,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有教学上的目标策略,要通过历史教学,把历史知识转变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文化判断能力。
  其二,是全球化时代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软实力竞争成为当今世界的又一新主题。在这种竞争中,谁对本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把握准确,谁对他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交流,为人们了解世界带来了方便,也为学生的成长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文化交流所造成的文化冲突又给学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多元的文化氛围未来可以为人们增加选择机会,增添生活的色彩,但缺乏主导与主流的文化‘多元’泛滥反而增加了青少年道德选择的难度与文化受害的机会”[2]。
  与此同时,当代青年学生对文化信息选择上存在很大的弱点,他们对文化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时,有的对琳琅满目的网络信息感到困惑,有的无所适从或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当部分青年学生表现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疏离和西化的取向;而部分学生则由于对本民族文化或异质文化缺乏正确了解而盲目排斥异质文化。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一种文化审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筛选的整合能力。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青年学生必须具备以“四种能力”为基础和较高文化判断力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2.可行性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文化判断力教育是切实可行的。理由在于:
  其一,历史课程知识容量的丰富性,为文化判断力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历史课所包容的知识量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类交往活动等面上的知识;也包含人物、重大事件、成就、作品等典型个案知识;既有世界的,也有中国的,涉及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以科学的教学策略为指导,精心组合教学内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其二,教育教学质量工程,为文化判断力教育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平台。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正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从教育要实现“四个面向”的提出,到实施素质教育,再到近来的“新课改”和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在教育上的策略选择。其中,它蕴含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教育以质量为本。而质量的核心就是综合素质和能力,文化判断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中的重要元素。
  此外,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种信息的容量将越来越丰富。只要我们科学地取舍这些信息,正确地加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将极大增加;再加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历史教学中加强文化判断力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1.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既要兼顾以往教学中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良好传统,又要在科学组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法提高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如果把历史知识比喻为心脏的话,那么,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进而实施文化判断力教育就是脑袋,两者不可偏废。
  2.要处理好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关系。历史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它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特点,实现多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渗透,并发挥各自在文化判断力教育中的角色作用。
  3.要处理好与学生需要的关系。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课程教学,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师的教学期望与学生学习需要之间的差距。在历史教学中,应设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当今时代,学生已不满足于单纯知识的传授或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也不仅仅满足于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等方法所带来的愉悦,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需求上有各自关注的重点。这些需求可以是共性的,比如,他们关注人类面临的诸如贫困、环保、公正、可持续发展等普遍问题,针对新时代中国人面临的紧迫问题去反观历史,去了解那些与紧迫问题相联系的历史过程、事件及内在规律;同时也会通过关注重大事件、关键人物、文化成就、人类交往等方面的典型个案,来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这些个案所给他们带来的灵感。因此,仅顾及哪一方面,都会减弱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2] 邴正.当代人与文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216.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