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多元学业评价模式的探索
作者:杨兆兰
由于“知—研—行”教学模式经历的具体程序是课堂听课——自学部分教材——选择课题内容——分组研究课题——对课题进行评审——在模拟课堂中讲述课题——到真实情境中再次讲述课题——分享课题研究的成果。涉及到的因素较复杂,且实践操作的环节较多,所以进行学业进行评价时就不能只是参照常规的重结果轻过程、重选拔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等评价方式,(即平时成绩占30%~40%(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实验、出勤情况等)+70%~60%的期考成绩),而是根据改革的实际情况采用新的评价模式,对学生在整个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权重为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试成绩占30%,此权重刚好与传统的评价的权重翻了个跟倒。具体表现如下: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在“知——研——行”教学模式的运行中的学业评价,不仅涉及到学校中的任课教师与学生,还涉及到诸如学校的教师与学生,评价主体由原来的一元变成了多元,充分体现出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这多元的主体评价中,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占重要成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避免了常规评价中的主观性、集中性与片面性,突显出评价的全面性、公平性、民主性与客观性。既体现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评价的社会性,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学业评定结果并不是教师个人说了算,而是由多个主体评定的综合产物。
二、评价环节的多重性
以往对学生学业评价的环节基本上是平时的书面作业、测验、期末考试分数。在本教学模式运转下,教学环节与以往的相比要复杂得多,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恰当的评定,当然每个环节评定的权重是不等的。分析及反馈的权重是40%,讲述后的反思权重为30%,研究的权重是10%,平时的态度表现权重为10%(包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与老师、同学的合作情况、接受点评时的态度、反思的深刻程度等),其余的权重则占10%,此处的权重与前述的权重有交叉与重叠之处。评价环节的多重性给学生充分发挥多项智能、展露优势智能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利用强项弥补弱项的平台。
三、评价内容的多面性
在学校学生的成绩册中经常会看到任课教师给学生评定成绩时的主要内容只有学生对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本评价模式充分体现出评价内容的多面性,即不仅注重学生对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更侧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与应用,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与反思能力。具体来说,通过测验与考试、对研究课题的领会程度、对同伴讲课的点评表现等去考核学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情况;通过选择课题、收集资料、写出研究成果、互评研究成果、修改研究成果等去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探究能力;通过在模拟情境与真实情境中的两次讲课评定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学生所选课题的难易、研究价值的大小、研究程度的深浅、对讲课人点评的贴切、对自己学习过程成功与失败的归因等去评定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领会能力;通过学生对研究成果的修改、小组内成员之间互评成果、在点评中对别人存在问题的设想、对待自己讲述中存在不足的对策寻找、讲述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去评定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育机智与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对领悟修改研究成果的意图、修改后的效果、同学互评和点评后是否发生积极的变化、课后反思、分享过程的所思所想所得所悟等评定学生的领悟能力与反思能力;通过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支持态度、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所选课题的研究深浅、对同学讲述过程的关注与尊重程度等去评定学生的学科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合作程度评定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1.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对学生学业评价主要侧重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的评价,根据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情况给予学生评价学业成绩,教师掌握着评价的主动权,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是被评价者,缺乏评价的主动权,处于评价的客体地位。即使在素质教育中提倡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地位,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实际上学生还是处于客体地位(此处所述的客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体,教师之外则是客体而言),这是不争之实。诚然,笔者不敢否认在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这一事实,但却主张评价时给予被评价者及其之外的其他相关者一定的评价权。即把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本评价模式中,教师无疑是处于评价的重要地位,占的权重也是较大的,但考虑的客体因素较多,其中有校内的学生与学生群体,也有校外的学生与教师,这些客体的评价权重总和要大于教师评价的权重。如前所述,教师的主体评价权重占40%,而学生等客体的评价权重占了60%。笔者认为,这是体现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性”、“主动性”、“真实性”,是学校实施教学评价改革的必然趋势。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重结果轻过程同样也是传统评价中常存在的顽症,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时,只考虑学生作业的、测验的、考试的等无法改变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态度、情感、意志、努力、勤奋等动态性的因素,导致了结果好的总评成绩就好,结果差的总评成绩就差,这种评价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潜能、天赋等都是不相同的,拿同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那只能是削足适履,也是造成学生获得“习得性无助”的主要原因。为了使评价体现全程性、公正性与全面性,笔者在改革中创设了更多的环节,让学生在某个或多个环节中能体现出自己的最佳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在每个环节,只要学生努力了,尽心尽责了,认真对待了,都给予学生与真实结果更好更高的评价。
3.知识评价与方法、能力、态度评价相结合
针对传统评价中的只重知识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态度、情感、能力等的评价,本模式注意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同时,侧重对后者的评价。因为,知识可以靠死记硬背获得,但正确的方法、积极主动的态度、实践操作能力、质疑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则不仅要靠努力与刻苦,而且更要靠智慧才能获得。实践也一再证明,只要方法正确,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外加持之以恒,就能提高掌握知识的速度与效率。所以本模式特别强调学生设想、对待自己讲述中存在不足的对策寻找、讲述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去评定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育机智与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对领悟修改研究成果的意图、修改后的效果、同学互评和点评后是否发生积极的变化、课后反思、分享过程的所思所想所得所悟等评定学生的领悟能力与反思能力;通过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支持态度、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所选课题的研究深浅、对同学讲述过程的关注与尊重程度等去评定学生的学科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合作程度评定学生的合作能力。
4.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由于传统的学业评价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甄别选拔轻发展、重主体轻客体的不足,本评价模式与之相比,则体现出了评价过程的全面性、客观性、公平性、发展性、多元性等特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区”,为教与学的充分发挥,尤其是学生的转识成智创设了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与优势,为学生的个性展示创设了舞台;引进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检验学校内的真实教学效果,且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情况,尤其让学生明白什么知识是有用的,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与努力的方向,减少选课的盲从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明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情感、意志等在学习、工作过程的重要作用。从更为长远的角度看,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生成与建构知识,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把此评价模式迁移到工作中,使整个评价体系更为科学与合理,更体现出评价的可持续发展性,也体现出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期评不及格的现象,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与上进心,进一步证明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点的科学与正确,也让教育者更为坚信,世界上不存在谁最聪明,只存在谁在哪方面聪明,使学业评价更全面、合理、真实,充分体现出评价过程中应有的人文精神与人性关怀。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