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多媒体与互联网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作者:程 涛




  众所周知,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低成本、高速度的传播优势,不仅使书刊、报刊等印刷媒体和传统的邮递通信方式受到强烈震撼,甚至使电视、电话、传真等现代通讯工具也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当前外语教学也正因网络的应用与普及正经历着一场根本性的大变革。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样化使外语学习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个别化、协作化和社会化。我们可以利用网上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权威性为外语教学提供服务。
  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像、影合一和交互性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教学面貌,也给我们的外语教学带来了机遇,教学因此变得直观、形象,知识信息的传输效率因此大大提高。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外语教学面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外语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改革我们的外语教学。多媒体技术能使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实时地交换信息,它的集成性高,交互性强。由于多媒体的数据类型不仅包括文本,而且还包括仿真图像、立体声音、运动视频图像等人类最习惯的视听媒体信息,所以,多媒体技术为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研究多媒体教学,不能不谈到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即通常所说的CAI。对于两者的关系,目前人们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多媒体教学是CAI的一种形式,是CAI的发展和“升级”;也有人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与CAI有着本质的不同,已远远超出了CAI的范畴。然而,不管怎么说,多媒体教学毕竟与CAI有着一定的联系,至少可以说,CAI是多媒体教学的“前身”和基础。我们认为,如果将多媒体的优越性集于计算机,让多种视听信息纳入计算机的统一存储。编辑、管理、调用都能纳人机交互之中,这样的计算机就可以称作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原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在保留和发展原有计算机技术具备交互能力的前提下,主要发展了多种媒体集成处理的能力,确实给教学应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最早开始计算机辅助教学试验的是美国IBM公司的沃斯顿研究中心。该中心1958年设计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它能根据小学生的要求自动地生成练习题。1959年,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研制出PLATO教学系统(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简称PLATO),从一次只能处理一个终端的PLATO—I系统发展到带有四百多个终端的PLATO-II系统,可以讲授几百种课程。美国斯坦福大学从1963年开始,利用计算机讲授逻辑学导论、集合论、程序设计、俄语、德语等课程,并与IBM公司合作,在1966年研制出IBM15500教学系统,这个系统除了能开设数理逻辑、多种外国语、哲学、数学、音乐理论等课程之外,还有一些为小学生和聋哑学生准备的课程,提供全国性服务。1971年德克萨斯大学与犹他州的杨伯翰大学和梅特(MITRE)公司合作,设计出TICCIT系统(Timeshared Interactive Computer Controlled Information Television,简称TICCIT),这个系统以电视技术为基础,配合两台NOVA800小型计算机,带有75兆字节的磁盘存储器,终端为经过改装的配有键盘的彩色电视机,其主机通过同轴电缆与128台彩色电视机终端相连接。TICCIT系统目前正用于社会大学的教学和英语教学。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也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我国对CAI的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汉字处理技术的成熟促进了我国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都研制了BASIC语言教学系统,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功不可没。他们是我国最早研究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单位之一,先后研制成功了作为英语教师和研究者助手的智能软件ETRA系统以及作为德语教师和研究者助手的智能软件GERTRA系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迫切需要,开发了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系统,该系统由知识库、学生模型模块、教学决策模块、汉语语音合成器及语音库等四个模块组成,并已开始试用。此外,中国科技大学、大连工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单位也相继开发出了教学软件。
  多媒体在外语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教学论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依靠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能帮助理解,加深记忆。语言教学中词和言语本身就是学习对象。言语作为直观因素,不仅是视觉的、听觉的,而且也是动觉的(包括朗读、说话和书写)。外语教学中这三方面的直观因素对学生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听觉直观和动觉直观。人类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人们的感官同记忆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心理学、传播学、信息论的研究证明,人们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可以明显提高学习效率与增强记忆,也就是说,通过多媒体可以增进信息传输的时效性。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图、文、声同时刺激大脑神经,使学习效果更好、更快、更扎实。
  因此,如果把多媒体用于教学,可以带来三个明显的变化:首先,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处理功能,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内容用形象化的、动态的方式加以表达,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淡化了学习与娱乐之间的界线,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其次,多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和“超媒体”功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选择,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从而使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再次,多媒体不仅在信息载体上具有集成性,在媒体设备上同样具有集成性,可以将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扩音机等媒体设备的功能集于一身,不仅节省了空间,降低了费用,而且使操作更加方便可靠。
  外语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从属于学。教学应符合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并且要在有意义的真实情景中进行。多媒体与互联网正可以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特点,师生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彼此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互联网络辅助进行外语的教与学。
  首先,利用个人主页补充、丰富课堂教学。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只有通过交际才能学好语言。网络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语言交际环境。我们只要轻触键盘,就随时可以接触到最新、最地道的外语,体会到外国国情的最新变化,查阅到大量最新报刊、杂志。当然,对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阅读这些资料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选择。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免费提供空间网站的增加,使教师建立个人主页成为可能。在这个主页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经过摘要、编辑的最新资料,以供学生阅读。教师应该将自己的电子教案内容上传到网页上。为学生提供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词汇、语法知识,专项语法练习等。教师的主页应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可在此主页中找到更多的课外知识,通过链接教学内容让他们去畅游真实的外语天地。对于课堂上“消化不了”的学生,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利用教师主页的电子教案复习课堂上学过的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应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扩充新的知识,对学习差距较大的学生,这一方法可以弥补某些不足,以免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其次,利用电子邮件创造外语学习环境。教师应鼓励学生用电子邮件与教师用外语进行交流,这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外语的真实作用。师生之间利用电子邮件,既可以解答教学内容的疑难问题,又可以交换对教学的看法。对于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单独回复,这样会给学生以受重视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外,在适当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同国外同龄人交流,互发电子邮件,甚至视频聊天。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如能够和一位以母语为外语的同龄人结成网友,对学习和提高外语水平的作用自不待言。这种将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法,开创了语言教学史上的新篇章。当我们的学生每天迫不及待地打开自己的电子信箱,阅读网友的来信,并酝酿着如何回信时,教师还用绞尽脑汁提高他们兴趣吗?一旦学生成功地迈出这一步,尝到网络交流的甜头,他们主动参与交流的兴趣和信心将大大增加,学生通过在真实的语境中交流,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吸收并内化语言规则,从而提高语言和语言能力,外语的习得也就成为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研究资源和交际运用语言的机会,当教师带领学生在这浩瀚的外语海洋中畅游时,自己首先得学会游泳,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之高,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外语教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外语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努力学习并掌握在信息化时代交流、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驾驭信息的本领,努力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并如何有效地筛选、综合这些信息,使之真正为教学所用,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与互联网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培养学生不依赖翻译理解外语和用外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