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教学设计思考

作者:金春善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政治课教学活动已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出现新的情况。即,教师不考虑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生搬硬套“新理念”。教师只为师生互动不顾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维逻辑,在一堂课内安排新闻、故事、讨论、抢答、表演、小品、辩论、练习等过多的环节,而且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志转移。这样的教学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师生互动,学生能够发挥主体作用,“新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但实际上没有落实好教学内容,使听者似懂非懂,思维转不过来。其主要原因是形式太复杂、教学设计不恰当。要实现政治课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应该坚持把握知识的科学性,同时按照教学规律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切合学生实际的而且可以实现的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进行政治课教学设计呢?笔者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改革摸索出如下途径。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这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教员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应达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状态的概述。它是对教学实践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引起学生自身素质和行为的变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优化的教学目的。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学实践中就会导致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教条式的教学。即,脱离现实和学生实际从头到尾照本宣课,从理论到理论。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很重视知识,但是实际上会形成“老师讲老师的,学生想学生的”的局面,政治课就会变成做其他作业、自由说话、睡觉、休息课。结果不能落实好知识目标,更谈不上能力目标和情感培养以及“三观教育”的德育目标。这样就会失去政治课的现实意义。另一种是导致随意性的教学。即忽略教材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学科的内在规律,只重视事实,提出问题,就事论事,从事实到事实,甚至有的事实离课堂内容太远,导致“农村开会”课。如果设计教学目标时,只重事实,忽略知识的话,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理论知识,更不能掌握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教学活动会陷入盲目的“事实主义”,政治课教学就会失去它的科学意义。因此,在设计政治课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考虑好让学生识记什么?理解什么?提高哪些能力?解决哪些问题?进行哪些德育教育?在此基础上可以订出合理可行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例如,在设定“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教学目标时,在知识目标上应设定为使学生识记“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含义,理解“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有一定的条件就会变”、“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在能力目标上应设定为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的能力。在德育目标上应设定为培养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意识,学会自我教育,树立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发展观。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设定为讨论式。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可以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即,师生一起举例说明“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矛盾的基本原理分析班级或社会的典型事例,然后让每个学生分析和思考学校生活及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过的一些矛盾。通过分析过程使他们可以理解并掌握“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有一定的条件就会变”、“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而且学生可以明确认识到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矛盾向着事物发展的有利方向转化。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要设计准思维的起始点
  
  思维的起始点,就是能引起思考、推动思考不断深入,并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的信息群。要设计好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可以用如下几种方法。
  1.要设计好情景式开讲法。情境式开讲法就是教师将教学目的内化和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有游戏性质可以引起兴趣,而教师同期带领学生和把握词语的概念、表达情感的语言逻辑方式,使儿童对情感的意义及时认同、吸收。这一教学形式是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或边体验感受,边让内部语言积极活动,使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共同完成。“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趣味横溢的情景,在情景中巧设机关,引起悬念,制造冲突,激疑引思,诱发思维,启迪智慧,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如果,教师能以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为出发点,把具体材料作为思维起点的载体,设计有趣的问题情景,引起思维的共鸣,学生就能积极同老师合作、探究科学规律。因为,好奇心是最大的学习动力。
  2.要设计好激活思维法。要设计好怎样通过巧妙的悬念把重点、难点与学生的思路、兴趣、需要、情绪有机地聚焦到最根本的观点上,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在设计提出问题的时候,提“你”字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
  3.要设计好巧妙的提问法。提问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往,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好的提问能揭示矛盾,辨别正误,唤起联想,引起思索。因此,巧妙的提问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基本功。提问是在政治课教学中沟通学生与教材的重要媒介,它可以检阅学生情况,引发探究兴趣,培训表达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可见,设计提问是政治课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而必须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设置思维的起始点,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讲故事、讲成语、讲新人新事、演唱歌曲等等。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应根据教材内容,以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为检验标准创设情景,以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思维为目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自我教育。
  
  三、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实际
  
  政治课教学设计,要从过分重视知识理论传授向增强课程的德育功能转变,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的工具。但是部分政治课仍使用强制性与灌输性的德育方法,脱离现实唱高调,片面强调“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牺牲精神”、“创先进”等。我们当然要提倡培养和发扬这种精神,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不能完全忽视个体的价值和人的主体能力,片面强调以整体或社会价值为取向。如果,政治课完全抛弃正当的个人利益,片面要求无止境的、无条件的、高尚而超人的毅力和精神世界的话,学生总感到自己“做不到”,越学越产生逆反心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使学生厌倦政治课,这样的政治课不仅失去它的整体意义,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政治课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帮助他们弄清实现社会价值与实现个体价值的辨证统一关系,引导他们自觉学习教材和多种资料的同时努力培养独立思考、体验、实践,把知识真正联系到自己的实际,从而内化发展为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习惯。不应设计超越学生思想水平的理论分析,提出笼统的高标准。教师应该以学生生活和认识规律为主线,要创设一个生活化的、充满情趣的一系列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外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研究社会、研究世界,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做人,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这么做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研究设计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合的教学艺术。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情感,自觉意识到自己对集体和社会应尽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只有这样,政治课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四、要留一定的“余地”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没有“余地”的。每分每秒都安排有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雷打不动地按照教案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案设计转,一个环节也不敢越位,不敢插入教案以外的情景,也不敢提出新的问题。所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案”成为不可动摇的预设方案。这种“教案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过程中的新情况。其实,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情况和因素是无法预先“设定”的。一方面,我们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机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要求学生“动”起来,师生之间交流和对话,建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追求的是创造性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教师在备课时未能想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实现新课程要求和预期的教学目的,“政治课”教学设计必须留一定的“余地”,为教师自己的“教”,更是为学生的“学”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调整情景,满足学生新的要求,处理好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设计教学策略时教师在关注教学整体的思路和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和学生学习的不同时机。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教师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应更多地考虑好教学方案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否能有所收获。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不断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新问题和新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观察,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