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及对策

作者:王亚平 吴 莎




  长期的学校英语教学实践表明,我们的听力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有着不尽如人意的一面:一方面,学生的听的能力远远落后于读与写的能力,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在听力课堂上就是放磁带,对答案,或读读原文,在黑板上写上几个生词,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加拿大学者范德格里夫特认为,成功的策略可以明显地提高学习者听力理解的效率。
  
  一、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
  
  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对语言信息的解码和意义再构建过程的结合,因此语言知识是影响听力的最基本因素,没有对词句在语音上的感知,没有广泛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听力理解是不可能的。
  
  1.语音
  学生普遍存在语音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既不重视语音,又没有经过正规的语音训练,时间长了,便在脑子里形成了错误的听力形象;另一方面,缺乏语音知识,不熟悉快速语流中的音变现象,这样就干扰了听力理解。
  音的变化:因为说话或朗读时,我们不以单词作单位,而是以短语或句子作单位,所以音在连贯性的说话或朗读中有时会有些变化。这种情况被称为音的同化(assimilation),指一个音因为受了另外一个邻音影响发成了这个音之外的第三个音。连读,指的是在连贯的说话或朗读时,短语或句子中相邻的词如果前一个词的末尾是辅音,后一个词首是元音时,就要连读。音的同化、失去爆破、连读都属于语音的变化,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就会形成听力的障碍。
  英音与美音的差异:我国的英语教育基本上遵循了公认的标准英语发音——RP(received pronunciation)语音体系,而考试中的听力理解部分采用了美国普通话——GA(general pronunciation)语音体系,由于二者的差异,学生的听力考试成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语调方面,处理重读音节的读音和句子重读时,英国人加强重读,而对非重读的词或词组常常一带而过,而美国人不象英国人那样加强重读词与词组。
  因此,对于语音方面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辨别音素,入学之初要用一定的时间纠正学生的音标,讲述一定的语音知识,以使他们尽早摆脱错误,尽快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说话习惯。老师可以挑选一些典型的日常用语,朗朗上口的绕口令,让学生反复揣摩,仔细体会相近或相似的音素的区别,掌握正确的轻重音、连读、同化、失去爆破的语音变化,然后通过跟读、模仿、朗读等方法完全掌握语音、语调。在听力课堂上,老师要及时纠正错误的语音,给学生一些练习语音的机会,精听听力材料中比较典型的含有音变的句子,对比英音与美音之间的差异现象,为听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词汇
  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与词组,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能分辨所输入的音素,但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把其与所代表的符号一词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得知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任何人都不可能听懂那种满篇生词的文章,听力水平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词汇量大小的制约。
  生词:一个生词往往会影响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多个生词必将影响对整个对话或篇章的理解,生词严重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习语和惯用语:学生在听篇章和对话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能听懂逐个的单词,却不能理解句子与篇章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短语、惯用语掌握不好。
  对于听力的词汇障碍,我们要努力做到:
  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词汇,一方面要记住单词的多种含义,另一方面,记住与词汇相关的习语及惯用词,将这些词汇的惯用语等固化在记忆中,这样有助于缩简听力过程中的思维时间。例如:当听到You'd better这样的短语时,我们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do的内容。
  在听力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词汇、短语,就要求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推测词义可以根据构词法——借助一词缀与构词规则。还可以根据定义,较偏的词与专业术语后面往往都会有个解释性的句子或短语。
  
  3.语法知识
  语法在听力理解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它能帮助你理解词与词的语法关系,有效把握输入的信息。例如:虚拟语气句型:Q:Did you go to see the film yesterday evening?A:I wish I had stayed at home.如果学生了解wish这个词的用法,就应该反应出的。这种句型不了解,就很难正确理解听力材料。
  老师在解决听力中语法障碍方面,要求学生对语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要掌握一些特殊的句型,而老师在听力课上,所有这些语法现象都必须点到,不要求系统的讲授,而是引起学生对语法现象的关注,从而能正确理解听力的内容,这样,听力理解与语法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4.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听力理解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指听者在舒服语言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意义上的构建,其中包括运用文化方面知识推测、判断说话者的意图。如果这方面知识欠缺,即使听清楚了材料中的词与句子,也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以及各种文化背景知识。
  语篇的背景知识:语篇的背景知识也是极其重要的。以听天气预报为例,能否正确取得理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听者的基本的地理知识、天文知识,甚至一些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比如这个地方到底使用的是华氏还是摄氏,这些都决定了能否对输入信息正确处理的关键。
  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加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与认识。
  
  二、心理因素是影响听力效果的另一重要方面
  
  人的心理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过程的非智力因素,通常指注意力、记忆力、兴趣与情绪等,这些因素尽管不直接介入具体的学习过程,但对学习效果意义重大。
  
  1.注意力
  注意力分散到别处,“走神”、“思想开小差”,形成“假听”(fake listening),这属于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注意力过度集中,就是指有意识会注意听的过程,过分注意听的过程,打乱了“已经习得的活动和行为习惯”,造成心里紊乱,影响各方面正常发挥。我们要在平时有意识的揭制住“假听”与注意力过分集中的习惯,才能提高听的效果。
  
  2.记忆力
  听是一个主动积极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过程,从外部信息到内部听觉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听觉器官进行辨音;第二,将辨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短时记忆;最后,经过辨认与联系的原语句以高度浓缩形式形成意义储入记忆——长时记忆,理解完成。因此,听力理解与记忆密切相关,没有良好的记忆力难以完成对材料的理解。因此我们为了防止遗忘,要养成快速处理语言并及时做出反应,或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这可以使听话人的注意力纳入讲话的思路,有助于记忆所听材料的内容。
  
  3.兴趣与情绪
  心理障碍的形成主观因素是兴趣与情绪问题,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兴趣可以加强学习动机,增强记忆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而听力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和注意力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样的状态持续太久,会产生疲劳以致影响效率,焦急、消极的情绪必定影响听力理解效果。
  老师应该选择多样的内容、活泼的听力补充材料,在听力课堂上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积极生动的课堂气氛,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热情,在听力课堂上老师要和蔼可亲,充满朝气与活力,以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提高听力水平,同时,老师应让学生明白,听力理解涉及语言知识,心理因素及听力技能等多方面,听力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稳定情绪,大量练习,才能成功。
  
  三、听力技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预测、猜测能力
  从理论上讲,50%的听力技巧与预测有关;从实践上讲,预测能力增强学生把握语篇重点及解题能力。听者可以根据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与经验,预测将听到的话语内容,如果听者对即将听到的话题越熟悉,就能够越接近要听的实际内容。这样,即使漏听一些内容,有时也能通过快速阅读选项,预测对话、文章的大致内容及可能要回答的问题,在听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预测,特别要注意起始句(起着总结与概括全文的作用)。
  
  2.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
  有时听力材料篇章过长,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能听到输入的每个词,这时,学生应该诵听全篇,捕捉到信号词,抓住纲要,区分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有时要通过记笔记的方式帮助大脑来储存,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
  
  四、结语
  
  听力是学校英语教学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影响听力理解的各种因素,有助于克服我们听力教学的盲目性,改变教师听力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现象,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需要师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