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中国英语教学的定位:“二语教学”还是“外语教学”
作者:沙红芳
有关“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很多专家给过定义。Stern(1983)指出,第二语言在一个国家有官方的或被公认的社会地位,它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的地位。它通常是官方语言,也是教育语言。在这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第二语言的学习有语言环境的支持,人们通常习得二语。而外语指在本国之外使用的语言,人们学习的目的各种各样:如旅游、与持本族语者交流、阅读外语科技文献和文学著作等。由于没有语言学习环境,人们学习外语需要正式的指导和别的措施来补偿环境的缺乏。
Ellis(1994)认为,第二语言在社团中起着法律的和社会的作用,也就是说,有着自己母语的社团成员用大家都已接受的二语作为交际语言。而在外语学习中,外语在社团中没有起社会作用,人们主要通过课堂形式学习。Littlewood(1984)也认为,第二语言在学习所在地有其社会作用,也就是说二语在学习者所属社团中有交际功能。而外语主要是学习者为了与社团之外的人沟通。
英语辅导报社长兼总编辑包天仁教授说:“第二语言教学就是在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学习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的教学。而除了英语课,其他课程用母语讲或大部分用母语讲,英语教学就是英语外语教学。”“英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二语教学还是外语教学,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看当地学校的课程是不是用英语授课。”(宋晓梦,2001)
简言之,二语有以下特点:它是官方语言,在社团中起着法律的和社会的作用;它是教育语言,用英语来讲授其他课程;它是交际语言。而外语呢,学习者没有语言学习环境,他们主要在母语环境下学习。学习者的目的是顺利通过考试;备用的交际工具。
二、英语作为“二语”的发展
在英语为二语的国家,英语是辅助的官方语言,有国内和国际两种用途。英语是他们社会中司法、行政、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专用语言。“经过长时间磨合,已经成为当地一种重要的语言,被固定下来了,成为民族英语变体。英语在这里的作用有三个特点:用于非传统的英语文化环境;在特定的功能领域由熟练程度不等的人使用;形成了当地的英语文学形式”(Kachru,1988)。例如在印度,英语首先是司法和行政语言,其次是教育语言,“大学94%的课程是用英语开设的”。另外,英语充当印度的交流工具。在新加坡,1987年以后,小学、中学、大学的知识课全部使用英语。在南非,英语是官方语言之一。(颜治强,1998)
据《麦考利备忘录》记载,由于历史上印度多次遭到侵略和瓜分,在本地区种族林立,语言繁多,没有哪个民族强大到能够统一全国和全国的语言。英王君临印度后,统一的政府需要统一的语言。他们认为英国科学先进,在当地学校应选用英语来教授数学、自然、化学等知识。而英国人也认为他们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一个新的阶级:“血液和皮肤是印度的,而兴趣、观念、道德、心智是英国的。”(Kachru & McArthur,1992)。最终,英语成了印度殖民地当局的行政语言。
印度独立后,英语并没有消失,相反,它传播得更加广泛、迅速。原因有三:一是独立运动的领袖来自经常使用英语的上流社会。二是国家内部的部族矛盾没有消失,有时还相当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任何一种当地语言作为官方语言都会引发政治危机。三是遍布全国的英语教育网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已形成了,这种英语教育机制在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上不可替代。
三、英语在中国的发展
在外语型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西等,英语的功能是在科技、教育、工业等领域起辅助语言的作用,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获取外部知识和信息,学校教育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从中国的英语教学发展史中足以窥见英语在我国形成外语教学类型的历史轨迹。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盲目排外政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意识到要学习西洋文明才能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于是外语教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付克(1986)认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是外国语文学校。自1870后,我国有成千上万的人出国留学。同时,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办学,传播宗教,进行文化教育渗透和侵略活动。进入20世纪后,中国的殖民危机更加严重,外国人办的学校更多。他们办教会学校的目的是培养一批将来有希望掌握中国政权的上层人物,并通过他们影响中国,进而统治中国。妄图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
从1919年到1949年的三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办了一些学校,培养了一批懂外语的革命干部。与此同时,国民党颁布“新学制”,模仿英美教育体制,外语从初中开始设置。社会上,人们可通过各种途径接触英语,半殖民地的社会使英语流行起来,对当时的英语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1947年,全国三分之一的大学有外国语系,语种大多以英语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外语主要是俄语,英语教学只能勉强维持。1964年党中央确立了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方针,但直到1985年中国英语教学才恢复到1965年的水平。近二十多年来,英语教学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国的英语教学始终没有演变成二语教学。
四、Kachru的三个同心圈理论
Kachru(1985)提出了三个同心圈理论,即内圈、外圈、延伸圈。他把英语在世界上的传播用三个同心圈来图解,这三个圈显示了英语在世界上的传播形式、习得模式、功能领域及社会渗透程度。在内圈中,英语是母语,获取方式是自然习得。在外圈中,英语是第二语言,获取方式是学校教育。在延伸圈中,英语是外语,获取方式是长期的学校教育。但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化,人口流动量的增大,现在内圈国家有以英语为二语的人,外圈国家有以它为母语的人,延伸圈国家有以它为二语的人。另外,由于政治和政策的影响,外圈国家可能成为延伸圈国家,延伸圈国家也可能成为外圈国家。
五、影响外语教学的六大因素
Stern(1983)认为有六大因素影响外语教学。下面我们从这几方面来分析我国的现状。1.语言的:学习者缺乏一个学习英语的语境,而且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语言和文化的差距。2.社会文化的因素: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外语学习的动机和态度。3.历史政治的背景:国家的外语政策指导这个国家的外语语种的选择,外语教育的发展规模,外语教学的方法等等。4.地理的:如果学习者所学语言能在相邻国家进行交流,这将会促进他们的学习。但是随着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地理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是否有使用所学语言的环境,学习者是否经常和随时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和接触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5.经济技术的: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学习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必备工具。另外,语言学习本身需要经济投资,如教材、视听设备等。6.教育框架:教育框架是指各国不同的语言教学情形,如孩子入学年龄、学校组织形式、小学和中学的划分以及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时间的长短。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英语教学不是二语教学,而是外语教学。因为:英语不是中国的官方语言;英语在中国还没有成为讲授其他课程的教育语言;英语在中国不是社团的交际语言。中国的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而不是二语教学这一点无可厚非,进行“外语教学”和“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吸收和借鉴不同教学类型中有益的东西,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从而推动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任何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外语教学”和“二语教学”的观点,都是与此研究的初衷相违背的,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Ellis,Rod.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押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Kachru,B.B.1985.The Indianization of English?押The English Language in Indian.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Kachru,B.B.&T.Mc Arthur.1992.Indian English.In T.Mc Arthur?穴ed.?雪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Oxford?押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Kachru,B.B.1988.The sacred cows of English.English Today 4?押5-6.
[5] Littlewood,W.1984.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押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Stern,H.H.1983.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押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宋晓梦.是二语教学,还是外语教学.光明日报,2001-03.
[8] 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9] 颜治强.世界英语概论.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