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多媒体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者:孙振英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教学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在教学中开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媒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
  
  一、多媒体和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1.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能力
  当前多媒体和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开发、收集、整理和入库工作量相当大。
  这些工作首先需要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投入。加强培训专业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技能,才能为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人力技术保证。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的良好运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库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带来资源库内容的繁荣和形式的多样化。
  
  2.资源库软件建设应注意操作的简便性、运用的快捷性和技术的兼容性
  因每节课容量有限,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一定要注意实用性。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资源库时,常出现传输速度慢2~3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打开操作界面或者视频资料播放不流畅等现象。因此,资源库中的资源操作界面不应过于复杂,不应让使用者经过多层路径才能搜索到可用的教学资源。
  
  3.资源的粒度要适中
  所谓粒度就是资源的颗粒大小。粒度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全面系统地说明一个问题,但是再利用的难度也同时增大,无法修改。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粒度太大不适合课堂灵活使用也不得重组;粒度太小也会增加教师们重组的负担。所以资源粒度要适中,既要保证教学局部完整性,同时又要保证重组的方便性。所以资源库中所包含的资源应是和学科教学联系紧密、粒度适中、易于组合利用的基础教学素材或微教学单元。
  4.创建灵活可组装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库制作平台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和网络课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的制作既费时又费力。因此,建立基于Web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素材库平台是十分必要的。这个使用平台也就是多媒体备课授课系统,在这个平台上应该系统地组织人力来存放一些有一定制作难度的多媒体素材、微教学单元等,一方面便于教师查询和下载所需素材,提高素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在课余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库制作平台的建立可以方便用户按多媒体数据的编号、名称、类型、大小等条件进行多媒体素材的检索和组装。
  
  二、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利用模式
  
  1.资源选择模式
  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信息获取渠道,过去只能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和会议等有限渠道缓慢地获取教学相关信息,有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信息更加丰富,信息资源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教学中,教学内容涉及的众多相关资料,老师可以从网络资源中组织,从信息资源库中选择有用的资源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发挥学科优势,拓宽教材的覆盖面,这是教学运用网络资源的重要形式之一。
  
  2.形象展示模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可以将教材知识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难以用语言描述表达的内容或部分现实中无法操作的实验和一些假设的场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展示和模拟出来,存入教学资源库。在课堂教学或学生课后自学时利用网络调用,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3.师生交互模式
  这种模式是网络环境下典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教和学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多种教学形式自然结合。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同时还能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尝试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和创新意识。
  
  4.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教学已成为现实。在使用局域网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搜索因特网上有关的网址,让学生在线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给有关部门专家发电子邮件请教。可以说,网络教学模式是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会使这种模式逐步推广普及。
  
  5.远程教育模式
  教育部制定的现代远程教育规划已启动并实施。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远程教育,学习者不仅能在课堂上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老师的讲授,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远程教育,缩小城乡差别,让所有中小学包括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生与城市学校共享计算机网络资源。
  
  三、学校硬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校常规教学环境资源是指学校教学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学校教学环境资源由学校常规教学环境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两部分构成。学校常规教学环境的内容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对教学活动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环境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图书馆环境
  图书馆是学校的学习资源中心,为教学活动提供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与经验的信息载体(含文字符号与音像符号的载体),它是学校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构成图书馆环境有以下几个重要部分:
  (1)文字图书。各种藏书应按学校性质与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并建立方便师生借阅的管理制度。
  (2)报纸杂志。能为师生提供最新的社会与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订阅的种类应满足教学要求,应设有足够座位的阅览室,方便师生阅读。
  (3)视听教材。含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光盘、计算机软件等现代视听教材,应建成专门的视听阅览室,方便学生在现场或外地学习。
  
  2.实验室环境
  实验室是提供专门器材与装置以便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验证物体运动状态与规律的环境,学校开设的各门自然科学课程均应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就物理课程而言,它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物理实验室,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不但不可缺少,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实践基地环境
  实践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生产实践或科学实践,亲自置身于各种事物与活动之中,亲身接触、发现与获得各种事物的信息,并形成相应的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实践基地要有一定规模与条件。设在校内的实践基地称校内实践基地,如学校实验工厂、实验农场、生物园、地理园等;设在校外称校外实践基地,如与社会各部门横向联合建设的工厂、农场等生产实践基地,与博物馆、革命圣地等联合建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此外,还要利用自我学习、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方法,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观摩、自制课件等多种活动,尽快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与水平。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