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青春期指导与校园暴力防范
作者:魏彦红 李建明
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校园为背景实施的暴力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二是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三是校外不法势力对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本文所提及的暴力行为仅限于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而实施的暴力。校园暴力有多样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行为暴力和语言暴力。即通过行为和语言对他人进行嘲弄、骚扰、欺侮、贬低、戏弄、威胁,也包括推、打及其他形式的身体侵犯。当前校园暴力普遍存在于我国城乡的中小学中,其危害极大,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同时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中国少年儿童平安”组委会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成为当前小学生急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
从校园暴力发生的阶段来看,大多出现在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阶段,尤其以初中阶段为甚。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其年龄大多在10岁到20岁之间,即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青春期阶段。青春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罪魁祸首。这是以往人们对校园暴力现象进行研究时所忽略的一点。
二、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原因有多种,但其根源在于青春期的躁动
1.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原因
2004年4月,由《海峡都市报》发起的“校园花季暴力状况调查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促使校园暴力产生的因素”主要有家庭背景(23%)、传媒渲染(22%)、社会暴力文化影响(22%)、学生自身(17%)、校风(13%)、个别教师辅导不当(3%),可以认为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的不良因素造成了校园暴力的发生。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个人因素和学生群体文化也是重要的因素。
2.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表现及引发校园暴力行为的机制
到了青春期,性生理的发育不断促使性心理的变化。学生们开始关注异性、产生性欲望;情绪化明显,容易冲动;成人意识增强,要求与人平等相处;追求自由,不愿受管束;思想开放,喜欢新颖,追求刺激;意志力和自控能力较差等。
就家庭因素来说,不当的家教方式,如家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的说服教育、训斥或打骂等,会激起孩子对父母的强烈反感,或者父母长期过度的管制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当时机一旦成熟,就要爆发出来,很有可能以校园暴力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种意识行为,而是潜意识支配的结果。
就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来说,过重的学业压力、严格而程序化的管制、个别教师不当的教育方法是造成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心理学家索马斯认为,青年期的角色冲突主要是受到外部压力与规范所致。
就社会因素来说,不良环境和暴力文化的渲染是主要原因。
就个人因素来说,一是受自己态度与观念的支配;二是受自身较差的意志力和自控力的影响。
就学生群体文化因素来说,青春期的学生有着群体的反叛心理,他们往往自发地形成一些非正式群体,并形成其独特的角色意识。比如不能听老师的话;跟学校对着干;谁敢打架谁是男子汉等。在这种意识支配下,那些急于表现自己的男生便产生了相应的行为。
三、青春期指导策略
1.青春期指导的任务
(1)帮助受教育者了解青春期的各种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正常性和必然性,以及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
(2)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对于青春期变化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3)为满足受教育者在青春期所产生的各种需求提供机会和指导。
(4)使受教育者掌握有利于缓解青春期变化带来的压力,处理各种矛盾冲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2.青春期指导的具体目标
(1)提供关于人自身的性科学知识:新生命的诞生;青春期发育;青春期生理保健;青春期性心理发展;青春期心理健康;青春期的社会意义;青春期性道德规范;青春期性道德培养;友谊与爱情。另外,在这个阶段还应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性、性欲、性罪错、相关法律保护条例等。
(2)态度和价值观。为青少年提供了解、探索和评价他们态度的机会,以便形成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增强支配自己行为的自信心,学会角色换位替他人着想,懂得对他人的义务和责任。
(3)人际关系和交往技能。帮助青少年学会交往技能,包括交流、做出决定、坚持自己的权利和拒绝他人的能力,以及创造融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4)责任与安全。帮助青少年增强责任感,包括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冲动,认识冲动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应付的责任。
(5)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承受力。包括积极的情感、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力等。
3.青春期指导的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原则。所谓从实际出发,有两层含义。第一,教师的青春期性教育活动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所选择的事例,所设计安排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是学生所关心、所能够接受的。第二,教师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等的发展规律,又要了解个别学生的实际状况;既要了解学生从传媒中所接受的信息,又要了解他们已经形成的观念和行为。
(2)适时、适量、适度的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教育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尤其是根据年龄特征以保证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除时间上要适时、内容上要适量外,方法上还要适当。
(3)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尊重学生隐私原则。这是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效果考虑提出来的。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以朋友的姿态出现,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教师的指导和教育生效。其次,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任何情况下,不侮辱学生,不揭学生的“短”,不泄露学生的“秘密”。
(4)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发展虽有共同规律,但也因人而异,自我调节、自制能力的养成也不是在共同教学中能够完成的。对于有身心问题的青少年不能公开宣扬,要不失时机地给以个别引导。
4.青春期指导的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较系统的性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讲授。
(2)读书指导。即在青春期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青春期教育的课外读物。因为青春期教育课程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分量还很有限,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3)组织主题班会。即围绕一定的教育主题而举行的全班同学参加的活动。主题班会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集体性,即通过集体来教育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4)案例探讨。案例探讨是通过分析一个故事来促使学生学习的方法。可以先发给全班同学作为案例来探讨的故事,也可以通过电影、录像或其他媒体来呈现案例。甚至还可以把案例表演出来。
(5)集思广益。当需要提出许多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时,集思广益法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学生把想到的与正在讨论的问题有关的所有想法都提出来,然后再对它们进行评价。
(6)讨论和辩论。把学生分成小组开展讨论,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发言,提供更多的独立学习的机会,激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念。
(7)心理辅导。这是性教育的个别指导形式。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尤为需要,他们有不少问题难以在众人或熟人面前提问,有时又有难以启齿的问题需要帮助,希望用看专家、通信、电话等方式取得答案。为此,可以开设青春期辅导室、青少年门诊或青春期服务咨询热线,以为他们提供隐私化服务。也可以在学校校园网上开设青春期性教育栏目,以使他们方便地查看、咨询并解除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胡平,刘倩.从校园暴力谈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教育科学,2006(12):42-45.
[2] 黄健文.把“语言暴力”逐出校园.山西教育,2005(5):43.
[3] 许世彤,区英琦.性科学与性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0.
[4] 原银.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发展研究,2006(7):82-89.
[5] 魏彦红.论我国青春期性教育体系.中国学校卫生,2006(8):690-692.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