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新形势下提高德育实效的思考

作者:张建国 崔章国 张新荣




  新世纪新形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学风普遍较差、观念心理巨变、实施者理念落伍、方法滞后、评价机制滞后等等一系列问题,形势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梳理以上问题,正确把握其中的若干关系,以提高学校德育之实效。
  
  一、更新育人的理念,正确处理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传统的德育理念重视发挥教育性的功能,而忽视个体性的作用。德育本身具有个体性和教育性两个功能。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注意德育两个功能的互动,要注意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作用,协调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教育者的职责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起着诱导作用。而新时代的学生是注重自我实现的一代,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在充分发挥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同时,还必须要重视发挥德育的个体性功能,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培养习惯。德育只有把教育者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形成学生自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育重在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自我教育则强调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发挥能动性。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处理管理和疏导的关系
  
  德育具有教育性和个体性功能,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发挥教育性功能过程中,必须讲方法,正确把握管理和疏导的关系。“管理”与“疏导”的运用,既不能管而不导,堵塞心渠;也不能导而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既要“管”又要“导”。在管理上,做到管而有理,宽严适度,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既不可过宽,也不可过严。过宽则会无限制,导致放任;过严则会令人压抑,导致逆反。在疏导上,面对新时代学生行为上的独特性,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指导工作,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防卫、了解社会、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需要,高扬“人文关怀”的理念,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
  
  三、把握扬弃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这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借鉴与发展的关系,对优秀的德育方法必须予以借鉴和继承?熏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当前的德育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需要、利益关系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在内容上、方式上与时俱进,有所扬弃、有所创新,要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扬弃传统德育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四、发挥综合的优势,正确处理主渠道与多形式的关系
  
  德育工作的途径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品德课、政治课仍然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学校的各个环节也必须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首先要高度重视构建以政治课为中心的德育工作体系,包括党支部、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内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政治教师身负育人重任,必须以身作则,积极改进政治教学,推行案例教学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党支部、班主任、其他部门也要协调联动,通过各种形式?熏多途径地开展德育工作,与政治教学形成德育合力,共奏教书育人曲,促进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五、针对个体的情况,正确处理统一和个别的关系
  
  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人的身心状况是千差万别的。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必须注意,一方面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学生,与以往精英时代的学生构成已经全然不同,而且身心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另一方面,学校的学生,由于其所在学校、所在年级、所在班级的不同以及个体上的特点而存在着差异。学校德育工作既要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统一教育和统一要求,同时还应根据学校学生中的不同群体和个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将德育要求分解为不同层次分别加以指导,分层次把握,鞭策后进,鼓励先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六、凸显现实的内容,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远离生活的德育内容让人感到虚无缥缈而没有感召力,使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但是德育的内容如果完全迎合现实,就容易陷入低俗,无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生活。在选择学校德育内容时,要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围绕学生在学习、健康、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对国家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共同理想。
  
  七、营造良好的环境,正确处理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德育成效除了与德育的功能、内容、渠道、方法等密切相关以外,和育人的环境也紧密相联,要处理好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关系。小环境是指学校环境,大环境是指社会氛围。内外大小环境对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各种思潮不断涌现,这必然会在校园生活中有所反映;随着信息流通和文化传播手段的日益先进,校园围墙的作用愈见微弱,社会上存在的低层次、低品位的文化,庸俗、腐朽的生活方式不断冲击校园。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大力营造内外两个环境。一方面,积极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活用大环境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的道德问题,提高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内部小环境,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净化校园,以达到强化学生内心信念,减少他们行为失范的目的。
  
  八、完善评价的机制,正确处理认知和实践的关系
  
  传统的德育评价机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对自我、学校、家长和社会评价的整合;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只重视班主任的主观评价,而漠视其他教师的评价;德育在学生综合测评中权重偏低,德育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功能发挥不够。评价不仅无法真实反映各类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相反很容易助长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之风,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必须改进德育评价机制,建立学生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重视评价的全程性、多元性和互动性,充分发掘评价价值;改阶段性考评为过程考评,以学生的实践纪实、行为纪实为依据,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结合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对学生规定相应阶段的德育要求,评定相应的等级;注重考核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以此来激励学生,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正确把握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各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内外结合、系统建设,才能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柴永红.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思想教育导刊,2003(6).
  [2] 柯佳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想教育研究,2003(5).
  [3] 刘荣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