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苏霍姆林斯基的课程资源观及其实践
作者:郝丽琴
五、家庭:教育也是“家长的事业”,要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是教师的事业,也是“家长的事业”。[2]“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2]因此,他多年来坚持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修养,充分发挥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建立了完整的“学校——家庭教育体系”。
1.开办“家长学校”。要把家庭变为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关键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1]苏霍姆林斯基采取的措施是开办“家长学校”,规定学龄前两年的孩子家长就进校学习,一直到孩子从学校毕业为止。家长们按他们孩子的年龄分班,每班每月上课两次。上课的基本形式是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最有经验的教师来讲课。学校为此专门编写了教学大纲和“建议材料”,并编辑了一本《人的世界》文选。大纲内容包括师范学院课程的各个部分,但着重讲年龄心理学、个性心理学、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理论,其中心理学和教育学多达250课时。“建议材料”是说明怎样逐月地、逐年地在儿童面前揭示自然界、劳动、艺术、人的相互关系等构成的这个多方面的世界,逐步地激发儿童的认识愿望。《人的世界》则是关于童话、儿童读物的材料,以及家长应该给讲哪些童话故事和怎样讲等方面的说明。
2.营造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学校”提高了家长的教育修养,这就使家庭变为有效的课程资源而作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家长们按照学校对不同年龄段规定的作息制度、学生营养手册、学校确定的家庭最低限度藏书目录,直接参与和辅导孩子的家庭学习,并能正确对待孩子每一件事的成功与失败,尤其不苛求孩子去得高分,更尊重孩子在学习上所做的努力。家长们十分重视言传身教,以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精神生活去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质。
六、社会:学校应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周围的一切”都利用来服务于对学生的教育
社会是学校课程资源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领域。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与“周围人们的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周围的一切”都利用来服务于对学生“进行体、德、智、美的教育”。[1]
1.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他主张学校应与周边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艺的基地为邻”,因为这些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校学生的劳动素养和需求的水平,决定了他们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性质”[1]。帕夫雷什中学跟附近的水电站、技术修理站、拖拉机队、农业实验站等部门和单位都有固定的联系,将其作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基地。这些部门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相应的条件,协助教师帮孩子们找到他们“最心爱的事情”,找到掌握劳动技巧的榜样。学生以课外活动小组定期到这些部门参加实践活动,向设计师、机械师、农艺师们学习技术操作的本领,养成一种劳动的义务感和荣誉感,并促进学生职业方向的形成。
2.采取多种形式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除了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外,帕夫雷什中学还通过其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结合历史教学把学生领到村边革命烈士墓地,讲国内战争年代红色游击队员为捍卫故乡这块土地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老师们带领学生查阅资料,走访村民,编写了一部《故乡大事记》,记载了取自历史文献、故事和传说中关于本乡、本区历史的全部已知事件。学校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家乡历史陈列角,陈列了孩子们搜集的有关家乡历史的丰富资料。学校与全国的许多战争英雄、劳动英雄、科学家以及老校友都建立有通信联系,请他们来校给学生作报告或参加各种讨论会。为了学好外语,除学校图书馆备有外语课外读物外,学生还跟17个国家的同龄朋友进行通信交往,培养了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爱好。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