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
作者:樊 萍
一、音乐教学必须因材施教
音乐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的嗓音条件、演唱水平、音乐基础、文化修养、思想素质、艺术趣味、性格爱好以及年龄、身体和心理素质等都不相同。面对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群体,教师不能把学生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齐步走”,更不能用一份教案,一种训练方式,一个标准的做法面对全体学生。因此,音乐教师在课前与课外要做的工作甚至比上课时的工作更多、更细。教师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视角来探究音乐课,找到教与学的契合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以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涨、思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地作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人体乐器是多样化的,从音色灿烂坚实、音量宏大、使人激动万分的戏剧男高音到柔美、丰满、细腻、能唱动人的艺术歌曲的男中音,从庄严的人声最低声部——深沉浑厚的男低音到极灵巧清脆、能和百灵媲美、演唱人声最高声区的花腔女高音,这便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教师正确的声音观念、准确的听觉和判断能力,对学生做一个很客观的分析,通过鉴定学生的声音和声音类型,仔细研究学生歌唱发声的长处、短处,在此基础上根据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与授课方案,这是关系到一个学生音乐学习成败的大问题。切忌不能因为教师偏爱某种声音,结果所有学生的嗓音都被教成一种声音,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味。艺术是讲究个人特点的,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方法和感觉,生搬硬套地用于所有的学生;更不能用自己的主观臆断与喜好强加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模仿自己;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嗓音和气质的特点,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声音种类,为其量体裁衣,充分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合理发挥其潜能。因材施教还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要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学中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以发展其积极方面,克服其消极方面。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在其学习上要求计划周密、深入细致、有耐心,养成独立思考、扎扎实实的学习态度,克服粗枝大叶、简单化的缺点。引导他们形成乐观、热情、敏捷、灵活和对新知识反应敏锐等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些好品质;提醒他们克服散漫、易变、急躁、鲁莽、冒失和缺乏自制力等缺点;引导他们善于用自己的耳朵客观冷静地辨别自己声音的好坏。在练声时不宜老练一些快速、跳跃的乐句,可适当增加一些悠长、舒缓的长音练习,使其形成稳固的、健全的、科学的发声概念及形成自身稳定的科学发声状态。对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培养沉着、镇定、内刚外柔、情感深沉、谨慎细致和稳健坚毅等品质;教育其克服萎靡不振、优柔寡断、漠不关心、孤僻和沉溺于内心体验等缺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类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及时做出肯定与鼓励,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信的好品质。在歌唱时发现不足或缺点时,一定要对他们极富耐心,并注意语气、措辞的委婉,维护他们的自尊。在练声时,不宜老练舒缓的乐句,可多练习热情、欢快的练声曲来调动他们歌唱的兴奋状态,让他们去大胆地体验音乐、演唱音乐和表现音乐。
二、音乐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参与
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人的未来活动起着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行为起着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起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方法开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变为主动,把抽象性知识化难为易。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学习音乐越感兴趣,其学习便越有效率,其学习状态便积极,主动参与意识更强,学习成绩也会越好。在音乐教学中善于运用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使音乐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此外,引导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情绪中歌唱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情绪好时,各发音器官都处于开放状态,自然放松,对调节发声状态的感觉好。如两肋张开、软腭抬高、保持吸气状态进行发声都比较容易做到,发出的声音也较优美、舒展、动听。学生情绪被激发后注意力高度集中,机体功能发挥好,感觉易找到,而且印象深、记忆牢、进步快。
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不断出“新”,每一个新内容都应有新的难度,提出新的要求,引进新的兴奋点,使学生一直有新鲜感。同时,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吸引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上来。当然,教师不再是权威性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创造力的支持者和导航者,同时又是学生亲密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与学生一起享受喜、怒、哀、乐,体会音乐艺术的美。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鼓励学生主动用耳朵去倾听,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感悟;允许质疑,鼓励探索;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在音乐教学中很多方面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仅靠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是很难真正掌握好的。只有学生亲自、主动地去探索、体验时,对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才会更有效。从心理学原理来看:凡是主动地用脑用手的,凡是兴趣十足地去探求知识的,凡是经过美感的、动过感情的,凡是多次主动地去接触的……兴趣最浓,思想最集中,印象最深刻。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切身经历和切身需求的,并在主动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的,或通过各种活动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采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诱导式、引趣式、发现式、探索式、演示式、讨论式、熏染式、幻想式等。同时,这些方法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做到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独创,妙在灵活。
三、音乐教学必须指导学生体验
音乐教学应该让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一是要指导学生把发声的训练与歌曲的演唱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发声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演唱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程度,合理安排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的时间比例,以发声练习为手段,掌握正确的发音基础,并把它运用于歌曲演唱中,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与水平。二是要指导学生把发声训练与听觉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但要用嗓子唱,还要用脑子想,用耳朵听,分析、辨别发声的正误与歌唱的优劣,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只有学生的听辨能力较高,具备了主动去分析问题的头脑和辨别发声正误的“音乐耳朵”,才能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三是指导学生把歌唱的技能技巧与歌曲的艺术表现有机结合。在训练学生的歌唱技巧时,引导学生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的理解、分析、处理和表现的能力。使学生把歌唱的技巧作为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手段,把歌曲的艺术处理与表现作为歌唱的最高境界,使声与情完善地结合。同时,通过对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与表现上的训练,提高他们在歌唱的发声、歌唱的共鸣、咬字吐字、传情达意及音乐感受能力方面的修养。四是指导学生把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歌唱心理素质的训练有机结合。歌唱是人体高级心理活动的一种现象,人体的发声器官和歌唱活动直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支配,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及在演唱中的最佳发挥依赖于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同时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训练又是建立在发声器官的良好训练及较完善的演唱技巧的基础之上。五是指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音乐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技巧课,但音乐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实践还远远不够,学生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和舞台实践活动,增强信心,锻炼勇气和胆量。对于学生的舞台实践活动,教师要抱着“鼓励—再鼓励”的赏识观。教学生学音乐就要像父母教孩子说话一样,充满爱心、耐心和信心。学生只有在演唱实践中熟悉舞台、熟悉观众,才能深化参与体验,才能培养自身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技术与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 杜黎.音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2] 郭德俊,田宝,陈艳玲,周鸿兵.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
[3] 马宁.歌唱心理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