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音乐教育的内涵与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张 军
1.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处在新时期的学生,作为新世纪祖国建设的强大生力军,他们的自身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祖国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在学生中加强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音乐的教育功能一般是通过乐曲所表现的情感和情绪感染听者而实现的,这种功能的强弱因体裁、样式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听者可以从中体验对生活的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紧张或松弛、平静或激动、愉快或抑郁,进而扩展到体验某种概括性的人生哲学。我们在教育途径上,多使学生接触一些爱国主义题材和积极健康的音乐作品,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道德情操方面的教化,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树立坚定的信念、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激励为此奋斗的决心。
2.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具有抽象的一面,却也具有深刻、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的另一面。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人们受体验到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化。因此,音乐教学应将审美教育内涵及情感培养内涵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终。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蕴含着艺术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是艺术家个性、品质、精神的自然流露,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提高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和鉴赏力。在指导学生聆听作品的时候,要重视艺术大师对事业追求所付出的艰辛及不懈追求的至诚精神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如:音乐大师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沉重精神打击和贫困、疾病的折磨,凭借着对音乐的挚爱和对艺术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依然进行着音乐创作,写下了闻名世界的《第九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等。这些无不反映了贝多芬不畏强暴、勇往直前、不向困难低头的伟大品质。
音乐大师们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和敬业精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够促使他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毅的创作能力。音乐教育促进了学生认识美、创造美、鉴赏美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认知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
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己,正确处理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协调一致。好的音乐使人感到身心愉悦,音乐的教育目的在于净化人的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会使学生有良好健康的性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音乐教学是智慧与情感、知识与理想融合在一起的,师生共同追求人类文明的艺术实践活动。音乐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不能没有内涵。学生有追求完美的天性,教材中更是从不同的侧面蕴涵着、显示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艺术之美。因此,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蕴涵着的因素,发掘、培养、提高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及创造力。
4.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音乐是以人的听觉感受能协调和引起人的另一种心理反应或促使人的心理产生变化为基础的。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某些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反应敏感,出现焦躁、压抑、狂热、抑郁等情况,那么,音乐在治疗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音乐是一种情感反应,也是心理反应的过程,根据症状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一些精神和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使精神狂热者逐渐平静下来,行为趋于平和稳定,使抑郁孤僻者在一定程度上兴奋起来,变得合作乐群。通过音乐教育的功能使患心理疾病者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产生了积极的态度,治疗效果良好,逐步达到心理的健康发展。
5.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提高
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只有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才能更好地促进记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音乐欣赏、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边歌边舞等活泼丰富、多种多样的音乐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全身各种器官活跃、积极的运作,使之进入兴奋状态,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
6.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
当代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其过分溺爱,造成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弱,依赖性强,个性突出而又比较封闭,不善于主动与他人沟通。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将很好地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集体,帮助学生加强了与自然、与社会、有他人的沟通。通过歌曲合唱、组织排练、文艺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教会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等。音乐教育不仅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制作音乐资料档案袋
学生的音乐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喜欢音乐的,还是不太喜欢音乐的,无论是有一定基础的还是没有基础的,无论是先天条件好的,还是先天条件不好,每个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教师也有教授他们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义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个学生必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于是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大量搜集音乐知识资料,建立《个人音乐资料档案袋》(非普通档案袋,而是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精美、详细分类的档案袋)。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搜集到的资料及音乐学习过程记录在档案袋里。这不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了手工制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增长了音乐知识。
2.转换师生角色
师生互换角色是教师由“主宰”地位转为“引导”地位,参与到学生试教中去,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从“独奏”角色转为“伴奏”角色,从“独唱”变为师生“合唱”。于是我就尝试着“换位”,我为学生设定题材内容,由学生来完成。这样教师就变成了课堂教学的总导演,一个组织者、设计者,学生才是真正音乐课的台前主角,形成了一种创造性的课型。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的热烈程度,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听课现象不压于一个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效果。
3.改变评价模式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根据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音乐学科的终结性评价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艺术实践,于是笔者改变了考试的模式,把考试的形式分成了两种,一是平时考核,通过撰写“音乐感想”或“学习音乐的体会”一方面锻炼学生的音乐评论能力,另一方面及时反馈学生的所思所想便于以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二是期末考试,为了准确评价一个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改过去的唱一首歌或答一卷题的模试为小型音乐会,所有节目由学生们自编自演(形式、题材、体裁不限),学生们发挥自己各方面的特长汇集在音乐考试中,在这种“外松内紧”的氛围中,同学们或当演员,或当评委,愉快、紧张而有序的期末考试,这样才能真正地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音乐能力。
三、结束语
音乐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因为音乐艺术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深入灵魂的“春雨润物、悄然渗透”。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课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例如:它既包含广泛的政治、历史、地理、民俗等人文知识,又包含大量的音乐审美的技术训练内容——如: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色感、调式感、识谱技能、演唱技能、演奏技能等等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很重要的。那么,音乐老师该怎样把握自己的教学方向呢?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就应该发挥音乐艺术的这个优势——突出音乐内涵的教育作用。因为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能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但是,这样把握教学的方向,不等于忽视、怠慢必要的文化传承。因为,在发挥音乐内涵教育作用的同时,有必要渗透相关的人文知识内容。这种渗透不仅发挥着提高审美理解能力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发挥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标,必须采用审美的方式。因此,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就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将音乐审美因素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这样,在长期的审美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情感、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都会得到完善的发展。新的时代在呼唤着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在期待着我们,让我们齐心协力,大胆进取,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努力。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