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 华 董爱智
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习者掌握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即语用能力。然而,综观我国英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人怀揣四、六级英语考试证书但却连英文求职信都不会写,在工作面试时连起码的问题都听不懂、回答不了,即使到了工作岗位,也无法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听、说、写等实践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语实际运用能力要求的提高。那么,是什么原因制约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呢?
1.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语言学家们大多认为11-17岁的青少年理解语言、文化和长期记忆的能力较强,在语言的流利方面占绝对优势。而我国现行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却只要求在6学年内掌握2000个英语单词,远低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要求。台湾和西班牙为5,000-6,000,日本为5,900,俄罗斯为9,000。显然中学的英语教学大纲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升入大学后语言能力发展最薄弱的就是说、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也没有给予科学的、足够的重视。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强调语言点和语法,很少有老师从作文整体构思来引导学生写作,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诸如如何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写作知识的指导。学生是为写而写,写作只停留在句子层次上,与书面表达“准确性、得体性、交际性”等方面的要求相去甚远,这直接影响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显然,按这样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已落后于时代的需求。
2.教学实践方面
外语教学要重实践,但多年来由于受传统语法——翻译法教学的影响,加之英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培养的主要是接受性技能(读、听)。学生一味地通过视觉和听觉器官接收语言材料,而对于实践性强的产出性技能(说、写)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学生交际活动在课堂上所占比例很小,这与真实语言交际相差甚远。由于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被动记忆对比的状态,无法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分析从而对某些话语作出反应。虽然教师有时试图按交际法原则为学生创造出一些语言交际情景,但模拟的社交场所毕竟不真实,所用表达方式与真实环境所用的表达方式也有差距。此外,不少学生对口语活动积极性很高,然而一旦投入到口语实践中后就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讲不出什么,听别人说又觉得不标准,收获不大几次下来就没有兴趣了。教学实践中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3.测试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各种外语考试,把语言知识作为主要测试对象,注重语言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这必然把外语教学引向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语言能力的输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具有某种导向作用的四、六级考试,由于其主要还只限于笔试,无从检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口语的训练和提高。所以虽然近年来四、六级考试的平均成绩逐年提高,但学生外语口头表达能力并无明显长进。这种忽视口语训练的倾向使得我们的英语教学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培养语用能力的几点思考
英语教学应该是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与言语技能培养并重。那么如何加强语用能力的培养呢?
1.制定教学大纲指导整个英语教学
现在新审定的大纲已明确规定学生应该“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要求将英语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样新大纲就为英语教学制订了明确的目标: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还要加强语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新大纲的颁布实施,“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以英语为工具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观将得到进一步确定。
2.改革现有考试方式和内容
各类考试应该涉及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现有考试方式,更多地采用交际性测试(communicative test)和语用测试(pragmatic test)(刘润清,1991),多些主观题测试,少些客观题测试。比如,改革四、六级考试内容,在改型后的试题基础上增加主观题比例(如增设口语考试,加大写作、翻译的题量等)以促使各校把精力放在正常课堂教学上。
改革考试方式还要考虑到对学生施以一定压力,使其保持一定水平的焦虑。焦虑作为一个情感变因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可以依照学习心理,语言学习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把考试方式改革成全过程分解式考试。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能动状态,激发学生主动、有效学习,避免“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及平时放松,考前临时突击等不适合语言学习规律的现象。
3.修订英语系列教材
交际法倡导者Richard(1987)曾写道:“教材影响课堂对话及使用语言的质量,在促进交际性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教材起着首要作用。”这样的教材应该有充分的、时代的、真实的信息输入以使学生体验到现实交际的需要和途径。有足够的语料输入才能有语言能力的输出。还要有足够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交互活动的内容设计,增加说、写、译等方面的训练及技能介绍。此外,还应能反映英语文化的重要特征。不深入地了解英、汉语的文化差异,就谈不上真正学好英语。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元语用能力,即在教语言形式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运用语用知识对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语用语言的敏感性,以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意识,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
4.增加语言实践训练
帕默(H.E.Palmer)在语言学习原理一书中指出:“语言学习象所有与科学不同的艺术一样,是形成习惯的过程。”理解所学内容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之间存在着很大一段差距,只有靠大量语言实践才能跨越这段距离,培养出用外语思维和交流的能力,形成语言习惯。“毕竟仅仅依靠知识本身永远不能导致语感的形成,没有语言实践,它们依然只是些纯词语的、理论的或抽象的知识。”(朱纯,1994)。加强口语训练是改变目前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脱节现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过,Hammerly(1991)曾指出:“鼓励学生进行超出语言知识的自由交际是危险的,因为这会导致太多无法纠正的错误,最终导致洋泾浜(pidgin)。”因而在口语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使学生把书本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学生在会话练习前应有所准备,使他们得到的语言知识能有效的覆盖话题,尽量做到词语达意,言必有中。只有长期坚持这样的口语练习,学生才有可能学会用外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活动依靠教师来进行,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外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力争用标准规范的英语生动地上好每一节课。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习得过程,在进行大量、丰富、真实的可理解语言材料输入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语言交际活动,才能实现从语言知识到语言能力的转化,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能力的有效输入和输出,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2] 邵永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杨惠中.C.Weir: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黄建滨,邵永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出路.外语界,1998(4).
[6]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 Hammerly H.:Fluency and Accuracy,UK:Multilingual Matters,1991.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