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策略研究

作者:韩奇生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的产生既有其历史的渊源,又有其现实的客观条件,应该承认,现行高考制度依然有其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录取分数线上的社会相对平等性,这是广大群众最看重和关切的焦点,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相对平等指的是录取分数上的人人平等,而不包括贫富和地域的许多因素。因此,虽然高考严重扭曲了教育发展,但一谈到取消全国高考统招,弱势群体都持反对态度。另外,高考统招还有一大不可忽视的好处是保证了高校的入学基础水平,既缩短了各个高校的质量差距,又便于宏观调控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同时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条件。虽然高考这一形式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它与素质教育的推行又是格格不入的,我国政府三令五申减轻学生负担,并要求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但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有人认为应试也是一种素质的测验,可以测验出考生的记忆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和部分分析能力和冷静思考能力等等,但更重要的是无法考评出考生的道德品质、操作技能技巧和创新思维等非智力素质。现行单一书面高考形式,无法考查人的内在的更加重要的素质,因而现行高考这种素质的选择是片面的,常常会遗漏善于深入思考的有创新能力的考生,忽视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的青少年发展,却出现了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怪现象,长此以往必然成为束缚我国蓬勃发展民族精神的桎梏。
  
  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历史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加强反思高考对中学“素质教育”的扭曲,并由此推进旨在“引导素质教育良性发展”的一系列高考改革。近些年来,重大的高考改革事件如下: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新方案在1999年逐步推广至全国,“3+X”被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教育专家认为是治疗学生偏科、同时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良药”;2000年1月,北京、安徽等省市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春考以肩负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使命而高调出现,让当时的人们很是兴奋;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人们以为,“黑色七月”由此可以远离人间。在同一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到了2005年,享有这一自主招生权力的高校扩大到了42所;2003年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5年高考考场上共有15个版本的高考试卷;2006年,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各拿出300个名额,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拔招生,两校采取面试为主的方式录取学生,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受5%自主招生权的高考“一本”录取分数线限制。但上述这些一出台就被“定性”为“重大”、“关键”、“史无前例”……等等的高考改革,实际效果又是如何呢?
  “3+X”让学生全面发展了么?“3+X”在很多地方被学校、家长、学生痛恨:为了那一个“纠偏”的“X”,对于每分必争的高考来说,多少学生被高考进一步折磨,全面复习、全面背记,学生学业负担进一步加重自在不言之中;扩招缓减了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么?事实表明,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一些学校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而大幅扩招造成的教育质量下降,更导致了高考新型独木桥的出现。而眼下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每况愈下的“身价”,让扩招几成众矢之的;计算机录取就公平了么?机器自己并不会运行,运行机器的是人。重点大学在本地投放的招生指标每年增加,让大家品味到高考的不公平在拉大而不是缩小。而且,统一时间分省命题的高考,进一步将以前全国一张卷时地区间由于招生指标分配不合理而出现的巨大录取分数线差异,悄悄地掩盖。分省出题让地区分数线失去了可比性,同时国家和地区政府严厉“打击”高考移民的政策,则试图用制度,扼杀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背景中人们的移民冲动,从而营造表面的公平与合理。可有趣的是,北京、上海等地,为发展金融行业,政府出台了政策,明确表示:金融高管的子女在京沪,可以享受当地人同等的教育待遇;自主招生,可以让特长学生脱颖而出么?看看5%自主招生的一本分数线限制,你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复旦、交大面试录取的方式,成为了考生的福音么?听听外省市学生的质疑、其他学校的反对、众多没有优秀到可以获得“面试”机会学生的声音,大家也会发现,这种学校说了算的自主招生,让大家对公平问题很不放心,同时,不同学校各行其是的测试、面试,明显地在加重学生的负担而非真正导向“素质教育”。
  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很多省份也开始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活动,在2004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首批实验区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到了2005年,这4个省区的高三学生作为接受新课程教育的第一批考生走进高考考场。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广,参加新课程改革的省区市逐年增加。2005年新增江苏,2006年又增加了天津、浙江、福建、安徽和辽宁5个省市。到目前为止,共有10个省区市参加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涉及的考生大幅度增加,高考改革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与现行的教育大纲不同,新课程改革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提出了多样性、选择性的课程设计原则,除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注重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这些新的教育观念,对沿袭多年的高考制度提出了挑战。与此相应,高考新方案强调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注重考查考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可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但是是必需的,而且是紧迫的。
  
  二、目前高考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公众对教育公平性的呼唤。由于优质资源缺乏,政策的地域性倾斜等众多因素的存在,导致高考的公平性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更困扰着广大考生及其家庭。公平作为一种对等原则,要求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公平是人类社会普遍向往的美好愿望,人们对公平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都呼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事实却是:同样是“3+x”考试,考试的科目完全一样,都考了500分,但结果可能是北京的考生能进北大,新疆的考生有可能进重点院校,山东的考生则只有进专科,而湖北的考生却有可能连专科也进不了,根本无学可上。
  2.大众化教育对高考形式和选拔录取方式提出新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同时也要求我国的教育整体结构需要作出重大调整,这就对与精英教育时代相适应的高考和招生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不仅要培养精英化人才,更要加快培养实用型、技术性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与此相对应,则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现在应趋向于选拔性和适应性考试的结合,由过去单一考试变为因材施考,是实施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分层次、分类型的考试录取制度改革。
  
  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措施
  
  1.加快进行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内容改革。虽然“3+X”考试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大一统”的考试模式,是进行统一性考试与多样性、选择性考试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但“3+X”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综合考试是否能真正成为能力测试而不成为数门科目的拼盘?是否能引导中学的素质教育而不增加考生的学习负担?高校选择考试科目与考生填报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是否构成冲突?“3+X”方案还有待于在改革中不断完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只是形式的改革,而考什么和怎么考则直接影响到中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要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高考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改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同时,要增加高考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考出不同的成绩,让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能有效地选拔人才。
  2.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核。现行的录取办法,几乎以高考分为唯一标准,惟高分是录,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社会能力、创新精神等其他因素难以掌握。从目前中学提供的材料中,除了学习成绩以外,没有其他更加详细的内容,教育部最近在一些文件中特别强调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注意克服以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的片面性”。而能否真正全面地考查学生,根源在于中学。基础教育必须有政策导向,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对于真正全面发展的学生要得到评价制度的肯定;要在中学建立起科学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从高一起建立完善的学生综合评价档案(而不是在高考前突击做材料),这样才能为高校的全面考查提供依据。高考录取线的划定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要造成高考分数是录取的唯一标准的事实,投档比例也可以大些,给高校更大的选择权。
  3.采用多种招生录取途径。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保送生、推荐生、特长生、特殊专业单独考试等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特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高考统一招生的有益补充。
  4.在一些高校试行单独招生和宽进严出。无论是高校自主单独招生,还是宽进严出的考试方法,在国外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统一高考、统一招生目前在中国是最为可行的办法,但是我们可以在少数或个别学校试行单独招生,即不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而是由学校自己命题、自己组织考试和录取。这样既能充分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又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可在一些院校试行”宽进严出“的方法,实行弹性学制和中期淘汰制。这些制度的试行,可为探索更为科学、合理、可行的招生制度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