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试论中小学教师的情感素质
作者:刘峥嵘 欧阳霞
良好的情感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良好情绪和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情绪和情感,教师的良好情绪和情感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国内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于教师情感素质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研究。我国教师在情感素质方面并没有专门培养,只是在所任学科长期教学实践中的琢磨熏染,增长一些人文学识,增强一点人文情味而已。客观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的情感素质存在着一定的缺失,特别是教师的情感能力和情感教育意识亟待提高和强化,所以在此情况下,当代教师应注重情感素质的自我提高与培养。
一、教师应注重培养乐观进取的健康情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是学生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从教师对其情绪反应的评价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积极乐观的情绪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础,也是学生的示范和榜样。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复杂、艰苦而长期的工作,培养学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成功的教师要积极乐观,要以自己的乐观的情绪去启发、感染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一个积极乐观的老师会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快、安全的学习氛围和人际交往氛围,可以让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获得最佳的发展。也就是说,开朗、乐观的教师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正是教育所需要的。
我们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主旋律,知识不断推陈出新,教育的对象是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学生,教师若只靠学生时代所学知识及经验是不可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我国基础教育已全面推行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如果缺乏自我完善能力,就会丧失自己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并严重制约主导性的发挥。
随着加入WTO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人的思想、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教师深有感触地叹息:现在的学生愈来愈难教了!因为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而且还要善于处理这种特殊的人与人的交往活动。对教师来说,交往能力的功能是:协调人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交换信息,认识他人等;交往结构表现为:观察能力、倾听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控能力。学生需要一个在教书育人中供他们学习且引导他们适应生活的教师。
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对于一个善于观察的教师来说,利用各种信息间接了解学生,通过交往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使学生的快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没有丝毫逃过他的眼睛。学生需要一个理解、包容他们的良师。
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必备条件。教师是孩子王,自然要“带”个好头,引导他们自愿地参与学习活动,遵守规章制度,保证所有的活动始终都围绕教学目标或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积极意义方向展开。
调控能力是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必要保证。所谓调控能力就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活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具体表现为:一是对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能力;二是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机智地调节和修正的能力;三是对已完成的教学活动作出准确的评价和反馈,及时完善未实施的教学活动方案的能力。
二、教师应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有什么情感。正如古语所说:“知之深而爱之切。”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工作的动力和源泉。这不仅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忠诚,而且可以使教师对教育工作产生高涨热情和浓厚兴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脱下了西装,与农民做朋友,“和牛大哥同睡”,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没有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不可能和学生一起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也达不到教学相长的境界。
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式,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产生爱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对该职业有深刻的认识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既要充分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又要充分认识教师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样才能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教学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必须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和真挚的热爱。良好的职业情感还来自于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必须关注所有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在期待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教师的爱是师生感情联络的纽带,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发教师对教育工作强烈的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最大的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
只有深深热爱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学生,才能保障教师在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就是出类拔萃的,这除了他的实践基础和教育信念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主观原因,这就是他对儿童深沉的爱。他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写道: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植根于爱,这是教师取得成就的奥秘所在。
三、教师应注重培养尊重学生的真挚情感
尊重,有尊敬、敬重、推崇的意思。在现代社会的交往关系中,尊重更多地强调民主和平等。尊重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和美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也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正如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所说:“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是最接近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尊重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和尊严的具体要求。由于学生有自己的主体意识,他们的所作所为难免会与教师的要求或期望发生冲突,又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半成熟半幼稚的特殊年龄阶段,他们的言行常常会不一致或过激,加之个体间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引发教师的不满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师没有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情感,怎能包容学生过与错,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恰当地加以情感激励呢?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最渴望的需求就是被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得到家长、教师和学校、社会的认可与肯定。
耐心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的一个重要条件。青少年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年代,他们对外界及自身发展都充满好奇,在自己解决不了的前提下,他们最信任的便是教师。对于学生们一连串的、滔滔不绝的讲述和提问,教师要角色换位,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话语,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两个各方面都完全一模一样的学生。以尊重为基础的期待,就是要求教师克服对学生形成好生和差生的偏见。教师要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肯定他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成功的愿望。同时,发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每个学生都形成适当的积极期待,这对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乎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的情感素质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一名教师具有了乐观进取的健康情感、热爱教育的职业情感和尊重学生的真挚情感,就具有了良好的教育情感素质。良好的教育情感素质一旦在教师身上形成,就必然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开拓进取的动力,成为教育成功的关键。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