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作者:胡志翔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态环境、物质条件、社会现状及宗教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说话方式及习惯也不相同。然而,在实际交流中,人们总习惯于用自己的方式与别人沟通,这就容易对对方的语意作出错误的推断,从而产生语用失误。因此,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其交际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对英美或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这种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教授英语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不是指在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performance error),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语言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的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Thomas(1983)将跨文化语用失误区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两种。语言语用失误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附加在语言上的语用意义完全不同于使用目的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将母语习惯运用于目的语中都可能造成语言语用失误。社会语用失误是指语言习得者在交际中缺乏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了解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不是绝对的,由于语境不同,双方各自的话语意图和对对方话语的理解程度都可能不同,因此,某一不合适的话语从一个角度看,可能是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是社会语用方面的失误。
  
  二、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1993)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指出,在外语学习中由于文化差异,会造成语用失误,其中包括:语用的错误迁移、价值观念误同、文化观念和交际模式的套用等。
  1.语用的错误迁移(Inappropriate Pragmalingstic Transfenence)。即学习者把母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直接套到目的语中造成失误。英语学习者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常常错误地把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去,或者将具有不用语用特征的英语同义结构看作完全同义。
  2.价值观念的误同(Taking the Same Value Ideas by Mistake)。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塑造了中国人谦虚谨慎、贬己褒人的遇事风格。中国国情造就了中国人没有隐私,什么都是公开的,什么都可以问、可以打听。可是,在西方人眼里,你做了事而受到感谢或赞扬是理所当然,不必推辞。如一味像中国人谦虚推辞道:“not at all”会使人产生你太虚伪的感觉。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不容侵犯,即便是打听这方面的事情也将被视为对个人权力的干涉。
  3.文化观念和交际模式的套用(Applying cultural idea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 mechanically)。文化观念与文化习俗的差异,对微妙的语言交际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外语学习者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观念、习俗、心理和中国文化观念、习俗和心理之间差异的了解和认识,往往在与西方人交流中套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仿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从而使交际陷于尴尬境地或引起一些误解。汉语里熟人一天中初次见面总是热情招呼道:“吃饭了没有?”“上哪儿去?”“去干什么?”然而,如果你在吃饭时这样问一位西方人“Have you eaten?”他肯定会以为你要请他一起用餐或因他没钱而邀他一同进餐。中国熟人途中相遇,常习惯寒暄道“你去哪?”但如将“Where are you going?”用在向西方人打招呼时,那就有多管闲事之嫌。
  4.不当的教学法(Improper Teaching Methods)。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把教学重点放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上,他们还未能意识到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外语教学中,如果只停留在一些语言形式上的讲解,诸如P1ease(请),Thank you(谢谢)之类的,外语教学就太轻松了,一本字典就足以帮助教师解决所遇到的一切困难,但关键是教师还必须给学生讲清楚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使用所学语言准确地表达用意。仅仅知道语言的表层意义是不够的。学语言的学生则更应该掌握目的语的语用功能、语用原则。比如说在一个房间里,突然有一个人对另外一人说“It’s cold in here.”如果仅从语言的表层意义来说,陈述的也就是“这儿很冷”这一事实,但这个陈述句或许就是建议,请求把窗户关上,或打开暖风机这一言外之意。如果听话人的反应是“Yes,it is”,显然就没有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他的回应就毫无作用了。
  
  三、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Hymes认为除语言能力外,交际者还应具备怎样得体、有效的应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者必须知道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来表达何种内容。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Hymes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为了避免语用失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文化教学应当融于语言教学。我们知道,文化差异正是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说话的方式和习惯不尽相同,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环境,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在语言教学中,外语教师应见缝插针地介绍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就本民族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学习,把语言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把外语教学的重点从简单的词汇意义、句法或语法意义讲解这一层次提高到社会文化意义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语用能力,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2.教学中要注重讲解会话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人们之间的交流大部分是通过交谈来实现的,格赖斯(Grice)提出所有的谈话者都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是指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它包括四个准则:(1)数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符合谈话的要求,不多不少。(2)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有根据,要真实。(3)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相关。(4)方式准则:说话要简洁、清楚、有条不紊,不含糊其辞。但是,在交流中人们通常并非严格地遵守这些准则,而经常出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言变得不那么直截了当了。为此,G·利奇(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PP), 即尽力增加礼貌的表达。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利奇指出合作原则指导我们应该说什么, 使之达到预期目的;而礼貌原则可以帮助维持友好关系,这种关系是使双方加以配合的前提。礼貌原则共分为以下六条准则:得体准则( Tact maxim)、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性准则(A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听话人一方就要根据当时的环境,推断出说话人表面违反合作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白他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
  3.加强语言实践,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语言学家Douglass·Brown说:“语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的交际功能。”学语言的目的就是交际,只有通过广泛的语言交流和实践才能准确运用语言知识习知“交际文化”,使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充分结合形成完整的交际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英语角”、“英语沙龙”、晚会和辩论会等活动,多与外教接触交流,这都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要使语言形式在话语中产生预期的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除了必须掌握语言形式的语音、句法、语义的内在规律外,还必须尽可能让学生掌握这些语用规律或谈话规律。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语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语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认识,因此可以谅解。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另外,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并不是否定语法知识的传授。事实上,语法能力仍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能力的提高依赖于语言知识的逐步积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仍然要扮演重要角色。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跨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实际交往中,避免语用失误,驾轻就熟地运用所学的语言。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