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学校体育异化:原因及表现
作者:南 开
一、异化及其研究
一般认为,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最早把“异化”用作哲学概念的是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最终完成异化理论建设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异化思想基础上,赋予了异化概念全新的内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劳动是指在私有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异化劳动具有四种规定性:①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异化,劳动的对象化变成了失去对象。②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即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的异化。劳动本来作为人的类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却使它变成了既不是自由的也不是自觉的。③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是人最根本的异化。④人与人相异化。人与人彼此之间不仅相互分离,而且成为敌对的。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观点是同他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两种论述:一是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类本质才是在其非现实性上更一般意义的本质”。
对于异化的消除途径,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后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原始社会。这个时期是人类社会的起点,人相互依赖共同生活,没有发生异化;二是私有制社会,在这个时期人被异化了。但人在被异化的同时,也为异化的扬弃准备着条件;三是共产主义时期,人的异化得以扬弃,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得到彻底解放。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人的异化最终将被人类社会化所取代,实现人社会本质的螺旋式上升,这是人类历史的必然逻辑。
二、学校体育异化及原因分析
1.学校体育异化的概念
依据异化的一般概念,学校体育异化可以初步地定义为:在学校体育环境下,体育产生出与自己本性相敌对的产物,这种产物反过来又占有人、控制人和支配人。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体育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对人的培养,使人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建构健康而完整的心灵,以适应社会和自然,而反过来却占有和操纵着下一代,把体育的手段,变成了体育的目的。
2.学校体育异化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学校体育异化的原因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异化是学校体育异化的根源。学校体育同学校教育一样,都诞生在阶级社会里。即使人类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尽管消灭了私有制,社会分工依然会长期存在。因此,异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学校体育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异化在所难免。体育为克服人类自身的缺陷而生,具有消解人的异化的作用。学校体育异化是体育在进入到学校环境里以后才发生的。学校体育的学校属性决定了学校体育异化的产生。
(1)学校的阶级性决定了学校体育对人的培养要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而统治阶级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是不一样的,从而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如在现代学校体育的早期,统治阶级就把军事操练当作体育内容,在我国文革时期,学校体育以政治挂帅,忽视体育的本质属性的发扬等。
(2)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人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但这样的目的具有终极性和不可测度性,在现今社会它还只能是一种理想而无法实现。在实践当中,通常把教育目的进行转换。比如,学校体育把竞技体育的内容当作体育的全部,用简单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等现象,都是理想的学校体育目的转化为现实目的的异化表现。
(3)科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以科学为基础的学校体育在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制度的制定等方面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下,体育的本真意义无法得到充分实现,参与体育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
(4)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体育工作者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他们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而组织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们的劳动也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换取生活所需。当他们过分强调,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来扩大自己劳动的价值时,其劳动的异化程度就会增加。同时,在此基础上的学校体育异化程度也会增加。
(5)学校体育的科层制管理方式限制了教师、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严格的科层制管理方式下,管理者、教师、学生都扮演各自的角色,其行为和思想受到自己角色的限制。
(6)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给学生、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造成学生把考试目标当作体育学习目标,教师把学校的教师评价标准当作教育目标,使体育丰富的本质内涵简单化,甚至变质和曲解。
(7)学校体育的班级授课制与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相矛盾。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点是,参加人员固定,授课时间和地点固定。学校体育课一般是每周上一次或两次课,但是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是每天都有。另外,班级授课制也缺乏对每位学生体育需求的关注。
(8)不同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配置不平均、不合理,也使不同学校学生的体育需求满足程度不一样,限制了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学校体育异化的表现
1.学生的异化表现
学校体育异化受害最大的是学生。体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作为恢复人的本质与价值的生命活动及社会实践,体育意味着人的一种解放。在异化的学校体育环境里,学生没有使自己的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也没有学到正确全面的体育知识和理念。现在学生喜欢体育但又讨厌上体育课,甚至把体育课当作一种负担。有些学生为了体育课上取得好成绩,不惜采取作弊、请客送礼等不正当手段。异化的学校体育不仅使学生的身体异化,而且异化了他们的精神。
2.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异化表现
“异化往往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学校体育异化不仅扭曲了学生,也扭曲了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所有人。由于以上所分析的原因以及个人“教育观念的陈旧和过强的功利目的使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习惯于走老路,即使有了新路,有时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原路上去,这样下去使得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在日益下降”。教育工作者也“在年复一年的简单的轮回中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智能和灵性,久而久之也会造成教育工作者性格、品格异化”。
四、结束语
异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同时,异化是对人的类本质的压迫,最终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消灭。学校体育异化在现阶段无法完全消灭,但这也不意味着人在异化面前无能为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坚持依科学理念指导实践,同时也不迷信科学的态度,勇于改革,积极创造,把导致学校体育异化的因素减少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郭冲辰,樊春华,陈凡.异化观疏证.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3).
[2] 马克思恩格思全集(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郭丽双.马克思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异化问题的根源探究.黑龙江大学学报,2003.
[5] 王永强.论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化思想.学习与探索,2005(4).
[6] 田荣和.体育的工具性异化与人性化复归.体育学刊,2005(4).
[7] 李力研.康德的“补丁”——人类困境与体育运动作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6).
[8] 王建平.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异化生成.教育探索,2004(2).
[9] 邹成效,孙必胜.论技术异化的必然性.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
[10] 刘晨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思想新读.社会科学辑刊,2004(4).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