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论学校课程建设的管理

作者:季银泉




  所谓课程建设,指特定课程或特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课程建设不仅涵盖房舍、器材、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更涵盖教育价值观与培养目标、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师资质量与师资结构、课程方案与实施计划等软件的建设。学校课程建设的管理,不仅关系到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也关系到制度资源、特色资源与地方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一、我国学校课程建设管理的现状
  
  在基础教育领域,少数中小学注意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保障条件的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传统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者普遍习惯于按照统一的课程方案、教学大纲(现改称为“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校的教学条件,被动而按部就班地展开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立足于学校课程建设及其管理的主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受到普遍忽视。
  这种情况,在新世纪初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有所改善。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新的基础教育各科课程标准中,多数学科的新课标提到“课程资源的开发”、“教材的建设”、“课程的评价”或“课程的管理”,少数学科的新课标甚至直接提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管理”概念及其相关理念。例如,体育学科(小学称为“体育”,初中高中均称为“体育与健康”)的新课标规定:课程建设评价是与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并重的三大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之一;体育学科的课程建设的评价,涵盖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配备、场地器材五大内容。在新形势下,不少中小学开始发挥课程管理自主权和课程建设管理积极性,在统一必修课程的实施组织、部分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评价的策略、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等方面展开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其中,校本课程及其保障条件的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总之,由于课改的推动,中小学的课程建设及其管理,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与重视。
  
  二、学校课程建设管理的基本理念
  
  1.基本建设理念
  我国传统的教育学,将课程理论看作教学理论的组成部分,这造成了一种误导,误导了人们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我们认为,不能将课程论看作教学论的组成部分,而应反过来将教学论看作课程论的组成部分。理由很简单,教学只是课程的实施环节,教学管理只是课程管理的内容之一。教学是按既定的课程方案和课程实施计划,在一定的课程实施条件中展开的,因此涵盖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建设,是教学的基础性建设。由于学校的中心活动是培养人的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课程建设,可以说课程建设不仅是学校的基本建设,而且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建设。学校管理者必须本着先课程后教学的认识,树立课程建设是学校核心性基本建设的理念,必须在课程建设管理方面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课程建设这一基本建设,一要超前谋划,未雨绸缪;二要长期经营,锲而不舍。
  2.主动适应理念
  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而培养目标的实现,体现在社会需要的满足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满足两大方面。因此,培养目标的实现应当是课程建设管理工作的“中心”,而社会需要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应当是课程建设管理的两个“基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学校的课程建设应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于中小学来说,课程建设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含义是:首先要吃透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回归生活”教育理念,在课程建设管理与日常教学管理中突出课程内容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其次要从当地的社会需要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对于中小学来说,课程建设主动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含义是: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体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实施课程的首要任务;其次要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成长为富有个性特征和特长的人。从社会需要出发与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两个命题,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不仅能够统一起来,而且应当统一起来。
  3.以师为本理念
  课程目标的确定,应以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为基点;而课程的管理,则应以人为本。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由于教师是课程方案研究的参与者、课程内容的组织者、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者和课程实施过程的主导者,课程建设的管理应当以教师为本。本着教师为本理念,学校管理者一方面应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制度等方面的资源,长期而积极地锻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应借助制度资源,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学校的课程建设活动,并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本着教师为本理念,学校管理者还应将课程建设管理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具体些说,应将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研究方向的选择、专业特长的形成、课题的研究、论文论著的写作、职称的申报等方面的需要结合起来。
  4.统筹兼顾理念
  课程建设,不仅涉及房舍、场馆、器材等方面的硬件建设,更涉及教育思想、人才观与课程价值观、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法等方面的软件建设,还涉及信息与资料中心、实验与实践基地等方面集软硬件于一身的建设。课程建设管理,不仅包括上述各类软硬件建设的管理,也应涵盖师资学历层次、教学水准、专业结构水平和师资配置水平的提升;此外,课程建设管理还涉及人才标准和培养目标的研究与制订、资金的投入与使用、学校特色资源和地方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利用。由于课程建设是项系统工程,事关多种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学校管理者必须从特定的培养目标出发,紧扣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整体筹划课程建设规划,统筹兼顾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优化与使用,将各种课程资源整合为融长期发展与短期使用为一体的高效运作的系统,努力提高日常教学的效率和办学总效率。
  5.动态优化理念
  由于课程目标的优化、课程方案的改进及诸多课程实施条件的提升,必须经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且它们的优化、改进和提升是没有底限的,课程建设及其管理具有明显的长期性特征和无止境特征。此外,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及建立在这两种需要基础上的培养目标;而每当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和培养目标发生变化时,课程建设及其管理就会面临新的使命。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只要学校存在,课程建设及其管理工作就会存在。由于课程建设不会停止,课程建设管理的优化没有止境,在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动态优化理念。以课程建设及其管理工作的优化为目标的改革,是以对现有课程目标、课程方案、课程保障条件、课程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评估为前提的,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管理者,应该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对课程的实施结果进行周期性的评估,通过这两种评估,带动课程建设及其管理工作的动态优化。
  
  三、学校课程建设管理的基本思路
  
  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学校课程建设管理的现状和学校管理者应有的课程建设管理基本理念,那么学校管理者到底应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管理呢?我们认为,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管理的基本思路应是: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前提,以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为基础,以课程制度、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内容研究等方面的软件建设为载体,以课程的动态优化为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手段,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稳步发展。
  课程建设管理理念,是建立在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基础上的;同时,课程建设管理理念的形成,也与个体的课程建设经验、课程实施经验、管理经验有关。因此,以科学的课程建设管理理念为管理前提,意味着学校管理者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素养,并将这种提升与自己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其基本特征是:管理目标与资源营运,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机构内部的优化,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运作机制,又以员工能力的充分调动与逐级的责任管理为基点。因此,以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为课程建设管理的基础,意味着在制订课程建设管理目标和教学资源营运目标时,应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在优化内部管理时,应以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运作为核心;而在建设和运作师资队伍时,应以师资能力的形成、发挥和逐级的责任管理为着力点。
  课程建设,必须依靠课程制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计划等软件的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因此课程建设管理改革的载体,应当是课程制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计划等软件的构建与优化。我们需要再一次强调:教学只是课程的实施手段,课程制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计划等课程建设软件的构建与优化,应当先于日常教学的改革。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主张“以课程的动态优化为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手段”,这里所说的“动态优化”,不仅仅指以课程实施过程的经常性评估与课程实施结果的周期性评估为前提的动态优化,也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所进行的动态优化。
  由于我国中小学正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正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强化课程建设管理的大好时机。我们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普通中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是构建、开发和优化执行统一课程方案所需的课程资源,打造符合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需要的校本特色课程;小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是构建、开发和优化执行统一课程方案所需的课程资源,打造与校内外办学条件相符的校本活动课程。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