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信息双向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周玉兰 艾立新




  一、数学课堂教学是信息传输与反馈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涉及教师、知识(教学大纲和教材)和学生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过程。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它具有信息传输三要素:信源(教师)、信道(知识载体)和信宿(学生)。知识属于信息范畴,教师既是信息的输出者,也是学生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学生既是反馈信息的输出者,也是教师输出信息的接受者。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现行教学大纲要求传授的知识信息输出给学生,同时接受学生理解知识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方法、知识密度和强度等,这样一个在有限的时间里循环往复的双向交流过程。
  一堂好的数学课,要求教师站在育人的高度,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密切结合,实现“教学共鸣”,使之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作为控制、调节的中心,利用知识信息的双向流动性即输出知识信息和信息反馈,随时调节输出知识的频率和强度,使学生输入知识信息点和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同步进行,从而控制、缩小乃至完全克服课堂教学的目标差。有经验的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好,关键就是充分利用了信息预测和信息反馈。例如:在函数极限(ε-δ)定义的教授过程中,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预测学生不易理解“无限接近”概念这一信息,从而在讲授时,重点讲授“无限接近”这一概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对定义的掌握程度,进而调节教学速度和教学强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变应变”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恰当地调节课堂教学,以排除学生理解知识的障碍,使理解知识顺利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克服一劳永逸的错误认识,决不能靠一次性的知识输出进行教学,也不能用“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和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努力拓宽信息交流的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信息反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由此看来,信息反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最佳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取得教学反馈信息实行反馈控制。信息反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节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可概括为“输出—反馈—再输出—再反馈”的循环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借助于语言、文字、图表等知识载体传输给学生,学生接受知识信息后,在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反馈给教师,教师利用回收学生的理解知识信息,采取恰当措施,调节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信息反馈是沟通、联系师生的桥梁,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注重这一环节,教师就会失去应有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就得不到控制,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注重信息反馈,可以纠正备课中的偏差。课前的信息预测固然重要,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甚至有些情况是难以预测的。课前信息预测往往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实际,甚至有较大偏差。根据教学实际,课前预测与教学实践的偏差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课前信息预测对实际情况估计过低,因而教案写得过细,课堂教学处处设防,面面俱到,用时多而进度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课前信息预测对实际情况估计过高,课堂教学过程跳跃性大,针对性不强,学生疑难得不到解决,与课堂教学目标出现较大差距。三是课前信息预测不准,脱离实际,带有主观推断性,使讲课发生随意性,教学效果差。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回收和处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矫正课前信息预测的偏差,采取合乎实际的措施,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否则,将形成“恶性循环”,给课堂教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由此看来,信息反馈可以弥补教学机能的不足。学生基础知识差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显然十分不利,但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就可以改善或弥补这些不利条件。如有位数学教师刚从学校毕业,担任高一某班数学课,而这个班是“后进班”。但这位新教师注重“课前预测”,充分利用“跟踪反馈”和“连续反馈”进行课堂教学,高三毕业时,全班数学平均分数达到89分,在全校8个高中班中名列第三。这就充分说明,注重信息反馈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研究学生输出与获取学习信息的形式
  
  教学效果好坏,要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检验,因此可以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程度,都要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和文字等形式反映出来。学生的反馈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表动信息。学生接受知识信息后,“心理状态”通过表情动态和动作表现出来,这就是表动信息。一般而言,“呼吸平稳,表情安逸”表示理解顺利;“无精打采,急燥不安”表示理解受阻;“注意力涣散,表情木呆”表示脱离理解。二是语言信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发问,要求学生随时回答;有时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再让答复;有时师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信息。学生的回答、发言就是语言信息。一般而言,“回答积极,语言恳切”表示已进入理解;“发言迟疑,语言含糊”表示理解不顺;“问而不答,答非所问”表示脱离理解。三是书面信息。数学思想方法有时靠语言难以表达,需要通过课堂练习反映学生理解的程度,这就是书面信息。一般而言,“思路正确,无枝节性的错误”说明完全掌握;“思路明确有非根本性错误”说明没完全掌握;“思路不明,有根本性错误”说明没有掌握。
  例如:《课堂练习》讨论函数:
  
  在x=1点的连续性并写出连续区间。该题是求解函数连续性的一个典型例题,通过求解此题可了解学生对函数连续性概念的掌握程度。若同学们能够解出以下三步:第一,函数f(x)的定义域为[0,+∞);第二,函数f(x)在x=1不连续;第三,函数的连续区间为[0,1)和[1,+∞),说明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所讲内容;若第一、第二步做得比较正确,但第三步中的连续区间写的不准确,说明学生对所讲内容基本掌握;若学生不能分步求解该题,且不会用定义判断f(x)在x=1点不连续,说明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函数连续性概念。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获取学生理解知识的信息,以便调节课堂教学。获取理解知识信息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创造学生输出信息的条件。首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输出知识信息的情境,如给学生思考、练习和讨论的时间和机会等;其次要克服“家长式”的教学,营造教学民主的气氛,教学相长,以理服人等。二是获取信息一定要真实准确。真实准确是信息的生命,课堂获取信息一定要真实,切忌人为造成信息失真。同时获取学生“理解顺利”的信息和“理解受阻”的信息一定要合理反映课堂教学的客观情况,否则,二者有偏就会受反馈信息的负面影响,加快课堂进度,增加知识密度,减弱知识的强度或沉沦于消极之中,减慢授课进度,做出不合理的课堂调节,出现被动的课堂教学。三是回收、加工和反馈信息一定要及时。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信息的生命在于流动,课堂教学时限性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信息回收、加工和反馈各个环节上要有强列的时间观念,要突出一个快字,在扑捉上要灵敏,要快速反应,加工上要快节奏,传递上要高速度,尽量缩短信息流动的时间,不失时机地调节和控制课堂教学,以防教学信息的大量流失。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教学是个信息交流的过程,信息具有双向流动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利用信息,通过信息的合理流通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