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论教学系统的信息流动

作者:岳继勇




  系统论、信息论及控制论的产生,使人们对事物间的联系、作用和相互影响等关系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运用“三论”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教学活动是由教学诸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教学系统也是一个特殊的信息转换系统,在这个信息转换过程中,有效运用控制“枢纽”,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
  
  一、教学活动是特殊的信息传达系统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有机整体。用系统科学理论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教学活动是由诸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教学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可分为三类:信息源、主体源和设备环境源。
  1.信息源
  教学系统的信息源主要是教学内容及相关信息。在信息源的控制上,应掌握质和量两个方面。质是指教学信息应是科学的、系统的,同时,要富有针对性,不能“凌节而施”;量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信息输出要适“度”,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
  2.主体源
  教师作为主体源之一,要解决好信息的编辑、传输和调控问题。教师要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编辑处理好准备输出的信息。在信息输出过程中,既要求高效率,又要求信息的可靠性,防止信息的“失真”或“丢失”;既要求信息有一定的广度,又要求信息有一定的深度,要运用科学的调控方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的。作为另一个主体源的学生接受信息具有选择性。如果外来信息能纳入学生原有信息体系,则接受效率高;如果外来信息和学生原有信息互不相关,则接受率很低。另一方面,学生接受信息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视觉辨认能力强,有的学生听觉辨认能力强,有的学生运动觉辨认能力强。研究证明,多渠道传递信息通常较单一通道传递信号效率高。例如:视、听感受器组合的感受效果大大优于单视觉或听觉的感受效果。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通道传递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信号接受效率。
  3.环境源
  信息从信息源通过信道传递到接受者。如果信息源发出信息量是H(X),在传输途中没有干扰,则学生会收到全部信息。如果学生懂得信息量是H(Y),则H(X)=H(Y)。这里指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信息在传递中受到嗓音的干扰(广义的嗓音是指外界无关刺量的印象),而且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复合刺激物,信号和干扰刺激之间存在强度对比关系。如果干扰因素很弱,影响不会太大;如果干扰刺激强于信号(根据费希纳定律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信号常会被掩盖,不易发现。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加强信号,提高接受率。教学系统固然是由各个教学要素组成,但是这些要素一旦形成系统之后,系统就要始终保持它作为一个整体的质的规定性。系统的整体性能不仅如此,还在于它对它的各个要素具有巨大的融合和改造作用。它要按照自己的特性来改变组成它的那些要素的特性,整体对要素的融合改造作用,同时也承认各个要素对整体发生程度不等的作用。有时候,一个要素的改变,往往会引起另一些要素的改变,甚至使整个教学系统跃入一个新质状态。
  教学系统是由教学要素组成的,系统的优化依赖于要素的优化,但要素的优化并不等于系统的优化。教学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学系统的整体性能,教学管理的本质也在于放大教学系统的整体效能。
  
  二、教学系统的操作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知识媒体(教具、录像、幻灯等)——学生三者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频繁地进行信息交流,实现自身的正常运转。每个环节都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师是信息输出者,在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信息接收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输出信息的有效程度,必须通过学生接收情况来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系统中任何一部分一旦发生障碍,就会直接影响信息传输效率。如果我们片面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输出信息,忽视学生的作用,势必导致学生中的“满堂灌”、“注入式”。实践证明,即使是一位高明的教师,尽管他有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和熟练的技巧,但如果不能感染学生,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接收者接受率很低,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只看到信息接收者而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行。所以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系统各部分之间和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系统下工作的各种因素。
  2.动态原则
  动态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系统是在运动变化着的。变化包括内部关系的调整和系统的重新组合两方面。在系统内部,信息从教师发出,经过信道到达接收者学生。与此同时,反馈信息又从学生传向教师,前者教师是信源,后者学生成了信源,教师则变成信息接收者。另外,实验设备、教材、学生也能成为信源。例如,在课堂讨论时,学生间互相启发,互为信源;有自学能力的学生能从参考书中获取大量信息,学生也能从操作实验中得到信息……所以教师不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唯一源泉,信源是多重性的。随着教学条件的变化,系统在不断地重新组合,有时变成“学生——媒体——学生”或“教材——媒体——学生”或“实验设备—媒体——学生”等形式。教师必须了解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系统状态和系统变异程度,这样就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发挥各种信源的作用,掌握教学主动权。
  3.反馈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各种反应活动引起的信息返回称为“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的“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反馈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信息反馈使师生既能了解自己反应活动的有关信息,也能了解关于反应活动的结果和预期目的之间的偏离信息。教师可以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知道学生懂与不懂;据此,可以防止信息量过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负担过重,也形成信息输入阻塞,也可以避免信息量太少而导致学生营养不足。同时教师根据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信息交流活动的高效实现
  
  1.教育者高效实现信息输出
  第一,教育者在信息输出前必须有良好信息背景的建立。教师教学的输出并非是大脑所贮信息的全部,而是将全部贮存信息的有效信息重新组合,建立信息背景。教师建立信息背景的过程,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本门课程特点、任务、目的,并结合学生思想、知识和经验水平。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应注意做到:按教学大纲的精神,熟悉和理解教材,牢固地掌握教材,明确让学生掌握什么,教师教学要突出什么,解决什么,使用什么直观教具等。教学信息背景的外观形式就是教案,但教案远不能呈现信息背景内容。譬如,教师教育机制活动内容教案上是不具有的。第二,保证信息传递的高效实现。为了实现信息的高效率传递,教育者必须做到:①教学信息应是有价值的。一是输出信息应科学正确;二是输出信息应围绕着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而进行。②充分发挥学生不同信息的通道功能,提高学生接受效率。人体每一感受器都是一个信息通道。实验证明,多通道传递信号通常较单一通道传递信号效率高。例如,视听感受器组合的感受效果大大优于单视觉或单听觉的感受效果。③教师信息输出应有序、系统,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关键点。因此,课堂教学应注意信息输出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学生接受知识有系统,便于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之中。④注重信息反馈的作用。教师应不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信息输出的行为活动。比如,学生对教师所讲问题听不懂时,教师就应调控信息输出量,否则,就会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消化不良的现象。
  2.受教育者信息输入高效实现
  第一,受教育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逐渐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才能避免因在某些方面知识少、经验少而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的现象,为信息的高效输入创造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第二,受教育者也应建立良好的信息背景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即将进行的这门学科要有所“想”,使自己处于接受知识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活动,尽力使自己产生接受知识的欲望、要求。第三,受教育者应时刻使自己处于问题情境中,这样才能不断在头脑中产生问题疑点,专心听讲,仔细分析思考,使问题疑点解除,再产生新的问题疑点、再思考、再解除,如此进行下去。作为教育者应有意识地为学生造就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信息输入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3.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
  因为教学媒介可以为学生理解理性知识提供感性材料,既可以节省教育者信息输出的繁杂程序,又可以加速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有效输入。单就教育者来讲,运用直观教学媒介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用直观教学媒介;其次,在运用直观教学媒介过程中,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最后,直观教学媒介运用要适当,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