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反思性教育管理培训:第四种教育管理培训理念

作者:罗建河




  第二个阶段是舞台剧的表演。剧本创作出来后可以找演员或者就让学员们亲自表演,这种表演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压力,因为在这个环境中观众不是对表演能力进行判断,而是对角色的特性(包括表现出的决策风格、领导理念)进行评判。实际上,剧本的表演者与观众一样都可以以一种放松的心态,以一种从不进行艺术创造的业余艺术爱好者的心态,思考着剧本所表达的内容。所以,在这个阶段可以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在剧本的排练上。
  第三个阶段是表演后的讨论,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反思性教育管理培训实施的高潮部分。在这个阶段,学员开始依据自己所看到的剧本表演,可以仅就某一方面而不必是整个事件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之间可以就某个自己关心的话题自由地交换彼此的观点。在观看剧本之后的整个讨论过程中,培训学员始终应该是主角,培训教师所扮演的只能是引导者、缓和剂或者催化剂的角色。
  为了充分发挥培训教师的引导或催化作用,教师应该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促进讨论的进行,以引导学员探究自身主张的逻辑,并在一般的思维方式上,以挑战和质疑的方式与同学相互交流,激发学员的认知情感冲突和社会角色扮演。这就要求培训教师掌握好提问的时机、技巧和策略。例如,当发现学员在讨论的过程中有跑题的倾向时,就要及时提出问题以突出争论的焦点;如果你是家长,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委屈,你会怎么做呢?为了避免学员的分析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冲动而忽视了认知的理性分析,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普遍后果追问。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舞台剧本的教学与案例教学或案例研究是不同的。案例研究是一种“外部”文件,是一个已经发生了的既成的事实,要求的是被动的阅读和线性的分析。它更富有认知性,当然这要归功于它的第三人称定位。而舞台剧教学则让学生具有高度的参与性,从简单地描述剧情到沉醉于它的语言而导致情感的爆发。这直接衍生自人们在听它的时候所使用的往往是第一人称(它的听觉翻译是第一人称)。舞台剧教学让参与者将所理解的概念内化,不仅内化为认知,同时也内化为情感;读者、参与者、观察者同时沉浸于这个即时创造的现实的认知性和情感性领域之中。
  实施反思性教育管理培训的第二种形式是电影分析。通过电影分析的方式实施反思性教育管理培训的基本程序和通过舞台剧本教学并无二致,所不同者只在于用相关的电影取代原创性的剧本作为教育内容。这里的关键是要特别注意电影的选择。近年来国内外以中小学教育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是非常多的,如国产的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阳光雨季》等;国外的电影大片《铁血教练》、《死亡诗社》等。只是我们的教育管理培训者(包括教育者)往往忽视了这些教育资源。
  实施反思性教育管理培训的第三种形式是利用虚拟现实。通过虚拟现实实施反思性教育管理培训的基本原理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在于如果有好的程序设计、高科技的感觉传达器等,虚拟现实就具有更大的真实性,更能为那些从未有实际的管理经验的教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准备一定数量的仿真经验。
  
  三、反思性教育管理培训简评
  
  诚如自然连贯主义者指出的,管理者培训计划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知识迁移的问题,各种管理培训的理论就是要解释知识是如何迁移的,设计相应的培训模式以保证知识的顺利迁移[7]。无疑,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反思性教育管理培训的知识获取过程更符合真实的认识过程;这对于知识的迁移而言显然是更为有利的。而且,整个培训的过程也显得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员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然而,反思性教育管理培训也有着自己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效率不高,比较费时,从剧本的编写到表演再到表演后的讨论往往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因为讨论是自由讨论,所以跑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剧本或者剧本体系设置不当,学员往往难以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就目前而言,如果能够将反思性教育管理培训的剧本表现法与传统的以学院教学为基础的书本知识传授法结合起来似乎应该能够克服反思性教育管理培训的这些弊端。当然,这种结合如何才能达到相得益彰而不是两败俱伤的效果,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孙锦涛,康翠萍.关于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2] ErnstF.W.and Newell A.(1969).GPS:A Case Study in Generality and Problem solving.New York:A cademic Press.
  [3] Thmas Greenfield&Peter Ribbin.(Eds.)(1993).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oward a human science.london:routledge.p.112.
  [4] 周文彰.狡黠的心灵——主体认识图式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 Evers,C.W&Lakomski,G(2000).Do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A Theory of Administrative Practice.Oxford:Pergamon Press.pp121-140.
  [6] Matthew.j.Meyer(2001).Reflective leadership training in practice using theatre as represent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4(2),149-169.
  [7] Evers,c.W&Lakomski,G(2000).Do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A Theory of Administrative Practice.Oxford:pergamon Press.p121-141.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