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数学教学中渗透培养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策略
作者:徐燕刚 张大均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教学设计策略
1.渗透目标的综合化与合理化
渗透培养的目标设计既要包括认知目标(比如自我认识和对策略的认识等),又要包含情感、意志和态度目标(如感受与体验,调节与控制等),还要包含行为与习惯目标(如反思与检查,矫正与改进等)。
渗透培养的目标设计还要把握好量和度。要把握数学教学这个主体,不能本末倒置。一般情况下以一节课渗透3-5分钟为宜。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可接受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课堂反应,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需求,把握好渗透梯度和效度的设计。
2.渗透内容的阶段化和生活化
每个学段要有不同的渗透内容和渗透的重点内容;随学段的渐进,注意简单易懂品质成分到较抽象综合品质成分的渐进与合理安排。比如,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学习自我监控意识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学习自我监控中的诸多品质(计划性、方法性、执行性、总结性)都不宜在此时渗透培养。
渗透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方式。教师应选取贴近学生渗透品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应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生活实际,或通过调查师长和学生本人,或查阅、收集有关文献和资料,让渗透内容建立在现实、生动、有趣的基础上。
3.渗透方法的多样化与具体化
根据学科渗透的间接性和数学学科的相对枯燥性,要合理利用专题训练(角色扮演法、实践操作法等)和咨询辅导(认知法、行为改变法等)的相关技术和方法。要创造活泼的互动化教学情境,具体来说,判断鉴别阶段,可以采用设境提问法、成绩推测法、自我判断法等;渗透导向阶段,可以采用典型问题法、角色假设法、对比判断法等;策略训练阶段,可以采用辨析操作法、范例参照法、讨论分析法、经验交流法、游戏法、测验法、角色扮演法;体验迁移阶段,可以采用观点警醒法、交流体会法、自我分析法、互相揭露法等。
4.渗透契机的多元化与层次化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不是单一把心理品质的相关内容糅合在数学课中,削弱数学课的内容;也不是单一从数学教材中寻找对应的品质进行训练,喧宾夺主;而是把挖掘教材和分析学生心理品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搜寻渗透教学的恰当契机,通过对渗透契机的合理、灵活处理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1)教材内容的自然契机
数学课程本身蕴含有十分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资源,这也是渗透契机的第一层挖掘点。比如,数学教材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资源里面的一个或多个渗透点,进行恰当安排和巧妙设计。
(2)教学过程的偶然契机
教师可以预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回答方式和问题表现,特别是针对学生具有的“多问”与“奇思怪想”等现象,进行渗透内容的第二层挖掘,找到这些问题、表现、现象与渗透品质的相关和联系,做好渗透教学的课前准备;另外,教师还要做好灵活驾驭课堂的心理准备,既遵循渗透教案的内容准备,又不拘泥于死板的教案设计。
(3)渗透内容的创造契机
教师除了要把握静态和动态渗透点的挖掘以外,还要进行创造性渗透契机的第三层挖掘。这种创造性的挖掘不是凭空、随意产生的,它必须要在渗透教学的环节上有所相关,在渗透的内容上与教学内容有所联系,在渗透的形式上自然且合理。比如,在判断鉴别阶段的适时指向式提问准备,在策略训练阶段的小情境和案例创设准备等。
5.渗透评价的客观化与过程化
评价者应该抛弃原有对被评对象的一些刻板印象,严格按照科学的评价程序和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的材料也要及时可靠。就过程而言,评价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渗透评价档案,适时地与学生交流、提出希望,适当地给个别学生当面评价,提出具体的可资改变的措施。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教学实施策略
1.渗透教学的一般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特殊个体
渗透教学要针对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任何特殊的目的而使渗透带有个别性和歧视性;教师在实施渗透行为的时候,不能表现出不平等的或极端的教学行为,要耐心解答每个学生所提出的渗透问题,合理评价每一个学生的渗透表现;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时关注个体的特殊旁现与反应,积极关心渗透品质方面的问题学生,及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改进办法。
(2)增强趣味性、激发求知欲
针对学生的可塑性,活动性,易忘性等特点,渗透教学不能因为方便行事而千篇一律、索然乏味。教师在实施渗透行为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的状态和表现,创设民主、活动的渗透教学氛围,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敏锐洞察、把握时机
渗透教学要求教师在正常教学内容中融会贯通其渗透品质,寓培养和教育于无形和有形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教师的渗透教学表现得顺理成章,一气呵成,不刻意,不呆板;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把握动态的渗透点,深入开掘、举一反三;需要教师内化渗透内容、渗透策略,恰当展现渗透内容,合理选择渗透方法,机智处理渗透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做到渗透教学时的随机应变与恰到好处。
(4)促进体验、内化品质
体验内化在学生渗透品质形成过程中起关键、定性的作用。在渗透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渗透内容和策略方法的反思、体验、消化和运用,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真实地去体验,避免学生消极、被动、虚伪的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适量的外部操作任务或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把握学生感受、体验、反思的方向,借助外部活动促进、深化内部体验。
2.渗透教学的具体策略
(1)问题暴露策略
教师通过设境提问法、自我判断法、成绩推测法等方法呈现相关问题,暴露学生在学习自我监控渗透品质上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让学生产生感受、好奇、自评、缺失等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清楚的自我认识。具体来讲,教师在渗透教学的判断鉴别阶段;要么创设一个有趣、活泼、真实或富有启发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渗透的相关问题;要么询问学生对相关行为、习惯等的自我感受与判断;要么通过数学题的思考或解答,让学生推测自己的思路或成绩的好坏等。
(2)重点提示策略
教师在判断鉴别和渗透导向阶段,采用典型问题法、角色假设法、对比判断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重点渗透内容的引导与明确,让学生产生对比、判断、震撼、求知等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对问题的初步剖析。具体来讲,教师要用简练而明确的语言达到提示重点的目的:教师可以设计与渗透品质密切相关的问题明确重点,也可以用假设的方式让学生进入角色状态,还可以用相互间的对比来促进求知晓、求进步的积极判断。
(3)范例参照策略
教师在教育环节的策略训练阶段,采用辨析操作法、讨论分析法、测验法、经验交流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操作性的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练习渗透内容;并适时提供参考标准,达到策略导行的目的:让其经历应激、应对、分析、整合的心理历程。具体来说,不论是学生自己的辨别分析、同学间的讨论分析、师生间的问答测验分析,还是学生间的经验交流活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活动,都要在操作或练习的适当时机呈现参考标准,以供学生比较与整合。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标准是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来适合于学生参考对照之用,不是标准答案。
(4)观点警醒策略
教师通过名言警句或典型观点(正确的和错误的)的剖析,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操作和尝试进行评价和反思,对渗透品质的自我变化进行比较与内化,让学生产生回味、体验、接受、认同等心理活动。比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渗透预习之重要性的反思体验阶段可以引用“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渗透预习方法性的反思体验阶段可以引用学生经常在的错误观点“预习就是把要讲的例题看一遍”等等。
(5)内化巩固策略
教师可以采用交流体会法、自我分析法、互相揭露法等方法,让学生谈体会谈心得、谈进步、谈不足、谈希望,进一步对渗透品质的习得情况进行反思体验,教师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检测或实践应用题的处置与布置,让学生经历总结,概括、补充、完善等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渗透品质的真正迁移与提高。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