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

作者:赵永华 马玉波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具体的人才培养学科,是整个社会教育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有人说:“未来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而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总是将培养理念化和理想化的人才作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规矩”与“方圆”的包围之中,缺乏适于个性发展的多元的教育环境,漠视了个体的独特性。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需要有个性的,具有某些特点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如果在一个组织团体中,它的成员都互相雷同,那是不行的。作为企业来说,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具有不同个性人们的长处,以取得最大效果。”
  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通过广泛、自由的阅读和个性化的写作为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知识,打开人类的精神世界,并让其接触认识坚毅、善良、豁达、勇敢、无私等人类优秀品质,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材料,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又可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完善个性的机会。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是做人素养的提高,语文学科培养出的良好个性——创造性的思维、美好的情怀、坚韧的意志、宽厚的性格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使之达到成功人生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一、追求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语文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追求创造性的发展目标,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那种谁知谁智型的知识传递与智能训练的框架。不把答案定得过死,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也就是在学习目标上有新的突破,在学生整体感知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多样化、对情感的不同体验,进而发展其不同的个性品格。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
  
  个性即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语文教师应学会辨认学生个性的倾向性,胆大的、胆小的、顽皮的、沉静的、合群的、孤僻的、热情的、冷漠的,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语文教师就担当着开启每个学生世界的责任。只有在充分认识了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才能谈培养个性。
  
  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个性
  
  1.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1)走出单一答案的误区,开发学生个性。
  语文这门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学科,不应太受教参的束缚。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因此,应让学生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去分析、去想象,进行再创造。对学生各种独特的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寻找合理的因素。如对杨朔《荔枝蜜》的解读,教科书的学习目标中指出:学习《荔枝蜜》要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但有的学生就不同意文末写的“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认为思维衔接不自然,为什么偏偏在这时候看到了农民呢?显然有斧凿的痕迹。作者是为了升华而升华,蜜蜂的勤劳足以感人,再写农民显得画蛇添足。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其对事物的异向的深刻的思维能力。
  (2)追求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学生个性。
  如“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就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竞争、合作、克服困难等优良性格的形成。合作探究型即“四步曲教学法”——课前搜集资料,广泛涉猎→课上分组交流→自由探讨→课后自己整理,总结经验。
  第一步学生课前投入。学生自己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先期投入。学生自学,多方查阅资料,把学到的知识和发现的问题做好记录,实现自主探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形成自己的个体方案,为课堂上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过程,是借鉴、积累和应用的过程,是自己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挥个性特征的过程。
  第二步分组交流。课堂上,学生分小组交流,由小组长负责记录,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部发言,交流个体方案,实现学习过程的合作和学习成果的不断丰富和提升。
  第三步师生互动交流。课堂上,在教师简约有序的组织下,由各小组长主持本小组方案进行交流,其他组员踊跃补充,教师做适当引导或引申发言。这样,通过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
  第四步学生总结,整理经验,教师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归纳积累,探寻规律的习惯。
  在四步中,一步重自主,二步重合作,三步重探究,四步重总结。这种课型的突出特点是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索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价,这样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索,在搜集资料、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思维的积极主动性,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进入创新的天地,有了自我发展的空间,有了创新的思维能力,有了独立、自主学习的乐趣,锻炼了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创新思维,增加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丰富了其个性的发展。
  (3)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个性。
  仅靠现有的语文教材学习语文与真正的学习语文有着很大的距离。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涉猎、认真挑选。如秦文君的《人活着的一万零一个理由》、索洛姆科的《校长向我道歉》、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愚弱的》、吴蒂的《一道叫洛克的风景线》、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余光中的《乡愁》、萧红的《手》……凡是对学生优良个性发展有帮助的文章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材,阅读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2.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1)变感情的虚假为情真意切。
  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之一是胡编乱造,感情虚假。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思想性要求过多,这里加边,那里加框。学生在边框里活动,写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老师要求学生无论写什么文章,结尾一定要和时代紧密相连,一定要把“主题”升华,否则就没有现实意义了。既然学生所写内容是编的,是为了适应形式的,感情自然就苍白虚假了。老师应放弃一切思想的条框,让学生用心、用情去感知生活,使学生把真情实感带到作文中来。
  (2)变结构的模式化为形式自由。
  教师要求学生写记叙文要开门见山,结尾点题,前后呼应;写议论文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写说明文要总——分——总,条理清楚。对结构的过死要求,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得不东拼西凑。老师应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言之成理,自然舒畅,感情真挚,有积极向上的情操即可。鲁迅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无不透露着作家丰富的阅历、深刻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因而才使他的文章百读不厌、经久不衰。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诉之于笔端,从而达到内容丰富多彩,情感真实感人,形式自由多样的效果。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力争通过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思想者。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