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作者:马 雪




  目前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维护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障。要使教师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步伐,就必须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小学教师健康心理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心理健康的教师如果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了矛盾和问题,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形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2.有利于教师的生理健康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教师的生理健康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比如教师的躯体性疾病等会给其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其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和谐。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其生理健康。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长期的、过度的焦虑、忧愁、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而健康的心理则有助于培养健康的身体。教师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能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3.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有问题,如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常表现的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常烦躁,情绪不稳,学生也会受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学生也会同样积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
  
  由于考试升学率的巨大压力,难释的教学重负,前所未有的社会要求与竞争压力,职业的高尚与现实待遇之间的差距,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易拥有满足感和成就感,使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许多调查报告表明:中小学教师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应。如:2002年广州市天河区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教师有中等心理障碍,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2003年焦作师专教育科学系的教师对河南省焦作市城乡5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占29.92%,中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30.9%。2005年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的教师对河南省安阳市城乡20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压力调查,分析结果表明,68.4%的中小学教师有中等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较大者占23.4%,心理压力很大者占2.4%。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较大或很大的心理压力是造成人们身心疾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据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抑郁、偏执、负性情绪、人际敏感、敌对、过分担心、入睡困难,这些心理问题已成为制约教师的自身发展、教育质量与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工作性质,心理健康标准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有良好的心理适应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适应自然、社会和生存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教师面对高科技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大、残酷的竞争和压力,需要改变心理的封闭性,消除长期形成的自视清高,以增强自己的心理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2.人际关系和谐。
  3.健全的人格。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表明,强迫症状、抑郁、偏执、敌对、人际敏感等性格缺陷是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教师的职业特点明显相关。教师长期生活在“为人师表”、“严格要求”、“高标准”、“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中,容易使得许多教师有“完美主义者”倾向。而这些人格缺陷,也正是患各种神经症的基础,因此,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学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4.健康的情绪。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时常会面对许多心理压力或矛盾。
  5.自我意识正确。自我意识正确的教师对“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以及“别人心中的我”都有正确的了解。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因此能扬长避短,充满自信地面对人生。相反,自我意识不正确的教师要么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要么消极悲观,极端自卑,严重影响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正确地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是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开端。而悦纳自我也应成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6.恰当的理想和生活目标。
  
  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为了切实而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中小学教师的职前筛选工作
  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职前筛选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采用相关的量表,对将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师范生进行测试,测试其人格特征、自我意识、情绪自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角色意识、职业期望、教育观念等等,确保这些准教师能具备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并且符合职业的特殊需要。
  2.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指导教师进行职业规划,使教师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明确的定位,不仅可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时可以促进教师自我潜能的实现。目前,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有两种极端目标的设定:一种是没有目标,教师对教育事业失去了热情,对工作疲于应付,处于职业倦怠的心理状态。另一种是目标过高,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经常处于焦虑状态。在这两种情形下,职业生涯规划对缓解其心理问题尤为有效。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使教师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减少教师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迷茫,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因此,指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避免其在工作中自责、自卑,真正做到自量、自立,而且可以更好的挖掘教师自身的潜能,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3.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相对忽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要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就要大力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培训,通过对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专家讲座和现场咨询,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等,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心理特点及其影响,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以维护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4.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中小学教师的业余生活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是教师的身心得到调剂。通过各种有益活动,如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培养兴趣特长、良好个性、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从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5.学校要努力为中小学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学校要注意把对教师严格要求与创设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结合起来,注意欣赏教师的努力,充分肯定教师的辛勤付出,并注意在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彼此关怀的人际环境。多理解教师、多关心教师。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支持和关心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6.国家要从政策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要理解教师工作的专业性、繁重性、长期性和创造性,采取果断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教师这一职业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受人尊敬的职业,这样能减轻教师的心理不平衡感,建立起职业自豪感,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感。
  7.尽量避免中小学教师的超负荷劳动,增加教师的睡眠时间
  长期高付出的工作,使不少教师积劳成疾,身心状况不容乐观。而教师的睡眠时间不足,也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原因。尽量避免教师的超负荷劳动,增加教师的睡眠时间是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8.中小学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就是通过采用行之有效的自我调节手段,达到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增强心理健康。无论是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是矫治和克服已存在的心理问题,都应从自身的调整和改变入手。为此,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教师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借助一定疗法,如心理疗法、行为疗法、情境疗法、休闲疗法、运动疗法等,进行自我调适,以改善和促进心理健康。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