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个关系
作者:白振飞
一、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由单纯教育管理型向服务教育管理型转变
教育、管理与服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和渠道,是育人的有效手段。“教育主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即思想认识的提高和统一的问题;管理主要是规范行为,使之合力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1]服务主要是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把学生造就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目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有效方法,教育的目的是育人。管理是育人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服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是新形势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教育、管理与服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教育为主,把教育作为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抓紧抓实,通过教育,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通过“两课”教育的主渠道,灌输正确的思想和理念;二是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健康向上的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三是通过阶段性教育活动,如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确立专业思想,端正专业态度,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四是抓住学生的热点问题进行思想教育,可将就业观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业中去,从学生入校就进行创业意识教育。
在大多数场合,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教育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些思想品质较差,只靠说服教育不起作用的学生,同时为了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想的滋生、蔓延,巩固原有教育成果,必须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甚至法律法规,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学生日常管理不能放松,又不能管得太死,主要抓导向管理。可结合各二级学院(系)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服务要强调个体化、咨询化,加强针对性,做到全面服务,首先要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他们的健康成才服务。其次,要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文化娱乐等具体要求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时尚,发展健康时尚。第三,良好的服务还体现在个案的处理上,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
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管”得过死与“帮”得不够几乎同时存在。一方面教师总是在居高临下地不时对学生发号施令,另一方面当学生真正发生了切身利益问题时,又找不到人来“辅导”,来帮助解决。因此,当前要强化服务意识,由“单纯教育管理型”向“服务教育管理型”转变,把教育、管理融入服务当中,变为更深层次的服务,在服务之中体现教育和管理的引导,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增强服务,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外部教育有人认为是指“教育者把党和国家对年轻一代政治、思想、法纪、道德和心理方面的规范或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使之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2]。外部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必要途径,具有强制性特征,这种特征能否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思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祖嘉合认为是“个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3]。自我教育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是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是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状况的决定性条件。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一切教育都包含着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学生自我教育的认识和能力,又是在外部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外部教育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重视外部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重大影响,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与专业学生的阶段性分年级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选择,自己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地对自己提出任务和要求,提高和完善自己,有效地将外部教育内化为自觉的观念并付诸行动。
学校期间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已有自己的观点,有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在加强外部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在一定范围内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如让学生参与学生班级、学生社区、食堂等衣食住行场所的管理,参与学校治安保卫工作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通过个别谈心,开班会团会、提意见等多种方法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利用第二课堂,有目的地开展诸如读书报告会、演讲赛、知识竞赛、学术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民情、国情,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组织,如学生会、自管会、社团组织等,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舞台。
三、目标与手段的关系,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创新学生教育新载体
“目标是指希望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努力所要达到的某种状态或结果。”[4]美国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孙茨和海因茨·韦里克认为,目标是指导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最终目的。“教育的目标大体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通过教育期望培养具有何种社会功能的成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二是通过教育期望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5]
目标与手段的关系较为复杂,它呈现出不同的关系表象。首先,目标的层次有大小。一个基本目标或总体目标可以由许多层次的小目标辅助实现。如教育的总目标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整体的目标层次向上发展和全面推进的过程。按时间划分,教育的目标可以划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等。按内容划分,可以划分为德育目标、智育目标、文化教育目标、体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等。其次,目标和手段具有相对性。因为,手段可以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方式、途径和方法,因此也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层次的目标。反之,上一层次的目标也有可能成为下一层次的手段,目标和手段之间应该有更多的一致性。再次,目标和手段的相对性在哲学层面上容易被区分,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却难以分清楚。即次要的目标具有较少的哲学抽象和更多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它易于与手段相混淆。从本质说,“知识”和“教材”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是,现有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就某一门课程或教材不厌其烦地讲知识、考知识,学生和教师共同关注的对象是教材,教学过程中,书本往往成了唯一目标甚至终极目标,“书”在不知不觉中由教育的手段异变为教育的目标。
要实现教育的目标,需要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关键是要强化现代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具体地讲,一是要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载体,加强心理咨询、学生就业指导、学生社团、网络等阵地建设。二是要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载体,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管理制度。三是要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 蔡秋林.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几个关系.思想政治教育,1998(11).
[2] 许尔才,阮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2000(7).
[3] 祖嘉合.论自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9).
[4] 马文革,李强.目标管理——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增刊).
[5] 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