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略论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依据

作者:王 沂 李尚滨




  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教学模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过教育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地发展。体育教学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受到重视,体育学术界对其改革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目前,有关体育教学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概念的界定、结构、特性、功能及教学模式的分类上。纵览以前体育研究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模式的设计有的以某种教学思想作为依据,有的以某种方法做依据,有的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出现了分类多样、名称多样的模式。这些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的论述较为零散,表现出的思想、目标、条件及评价等表述繁多,难以给基层的体育教师以明确的方向。笔者认为体育教学模式不是直接基于某种思想或教学目标导出的,而应采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系统论的角度对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依据进行探讨,以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
  
  一、学科理论基础是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源泉
  
  理论基础是教学模式研究的基本依据,理论基础通过对大量材料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是教学模式发展丰富的理论源泉。
  首先,关注学习的理论。根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体育教学中可以把复杂的技能学习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来实现学习目标。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结构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是按一定的阶段和顺序发展的心理结构来进行的,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把新的信息与以前的技能基础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根据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学习理论,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动机,让学生努力实现并满足自己的目标,促进下一步的学习。
  其次,关注教学的理论。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规律的科学,对教学模式的设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外一系列教学理论成果,为设计体育教学模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教学理论是一系列元素的有机的集合体,其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基本思想内容的客观化。王策三在《教学论稿》中指出“教学论应该为解决问题而研究”,即教学理论是能满足教学实践需要的理论。随着体育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新的教学理论层出不穷并日趋全面化,丰富了建立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体育教学模式。
  最后,关注师生间的交流。体育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是师生交流、学习的途径。传播的模式由直线传播逐渐发展为循环传播模式,即接受者不单接受信息,而且还要对信息做出积极反应。教师(信源)把教学信息编码后,经信道传给学生,学生在收到信号经译码后,解出信息,存储于记忆中,同时把反应反馈给教师。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从“直线传播”开始,由“教师→学生”逐渐发展为“教师→媒体→学生”的传播方式。随着教学过程各因素的丰富及相互影响,教学的传播过程逐渐优化、不断完善。对于传播理论的不断研究与借鉴应用,将更有助于教学模式的设计。
  
  二、“以人为本”是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灵魂
  
  在教育所构成的要素中,最基本的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为了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健康的社会人。
  首先,学生是人。学生是能动的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才能,同时,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权利以及尊严,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学着“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想法,并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具有人格尊严并不断学习知识的人。其次,承认人的差异。由于所受教育及外界环境不同,在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以及由于遗传及后天锻炼情况不同,学生在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及对某技能的掌握运用上会存在着差异,体育教学中应当重视差异而进行不同的教学活动。最后,相信每一个人。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不完善阶段,为了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教师、家长及同伴都应当对学生鼓励、信任。由于体育教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学中有更多的竞争、帮助、协作机会,正确地引导鼓励学生,将会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效果。
  同时,现代教育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有理论知识及教育能力的教师,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
  式也不同,教学过程的活动者是学生和教师,因此,教学模式的设计也需要考虑教师的因素。
  
  三、教学规律是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准绳
  
  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稳定的联系,认识并驾驭这种规律,根据规律设计、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它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组织的安排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都具有制约作用,而教学组织及方法等也是构成体育教学模式的要素。因此,模式自然受体育教学规律的制约。
  体育教学具有一般学科的教学规律以及其自身的规律,如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如有的体育研究专家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提出了“整体化认识——分解学习——完整串联——熟练巩固”的教学模式。然而,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其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规律,有的专家提出掌握技术与提高的同步性规律,即可以根据动作的属性与力量性的关系上,合理安排负荷。把握好这一规律来设计教学模式更能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更有利于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同时,也有学者提出的“动作的迁移规律”,即在运动技术学习上可以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同时,体育教学有关自身的规律在不同的目标达成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迁移规律。它可以培养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概括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情景间的相似性的敏察与辨析。此外,体育教学中也存在心理学、生理学、控制论等有关规律。因此,体育教学模式应该以体育教学动态过程中所遵循的各种规律与依据来设计。
  四、系统理论是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相关的事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系统和周围的环境又可以构成一个较大的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状态下生存发展的,并保持着稳定的开放状态。要使复杂的体育教学系统运行并取得最佳效果,须用系统科学理论进行指导和控制。通过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实施方案进行评价等,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在不同的模式之间以及模式内部各要素的组合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质量。因此,通过系统分析法来研究体育教学模式,并研究各组成部分的关联作用显得日益重要。无论从宏观、微观上看,教学模式都是一个多层次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从宏观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借助于媒体进行教学的模式,其中师生、教材、场地结合成一定有机体,教学模式就是在各因素作用下更好完成教学整体功能(如图一)。从微观看,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师生都存在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并掌握知识技能,并对其进行自我评价,与他评重新调节并确定可行的目标,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如图二)。
  
  
  五、小结
  
  体育教学模式应当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源泉,遵循教学规律,并在尊重人的前提之下,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与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要求,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的系统,它需要以科学的、不断成熟的依据为基础来进行教学调控、管理和评价,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使教学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借助于丰富的理论依据,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其理论基础随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丰富而丰富,从而更好的为教学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