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

作者:侯新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崛起正在对学生学习和学校教育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认知发展论和道德发展论,被公认为20世纪儿童发展方面最具权威的理论。他的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关系密切,甚至可以用学习来衡量发展;任何学习都只能在已经存在的一定水平的认知结构内发展,内部认知结构保证每一次具体的学习得以进行并且决定学习的水平,而发展则意味着内部认知结构要在高层次上得到协调和重构。所以,只有导致内部认知结构变化的学习才是发展。儿童在学习某种新的概念、某个新的规则的过程中,由于和原有内部认知结构有差异甚至有矛盾,就会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遵循着“冲突和干扰之后的再平衡”这样一种机制,原有内部认知结构重构,这些新概念、新规则才能真正为儿童所掌握[1]。皮亚杰和他的学派明确主张认知本身及其结果都是由认知主体建构起来的。正因为如此,皮亚杰的理论也被称为“认知发生论”,或者更直接地称为“结构—建构论”。
  与皮亚杰强调学习对发展的重要性不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S.Vygosky,1896-1934)认为,人一出生就生长在一个属于人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文化是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儿童的认知由外化而逐渐内化,由外铄而逐渐转为内发。儿童由初生时的自然人而逐渐变成社会人,变成一个符合当地社会文化要求的成员。改善儿童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改善儿童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建构,从而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此基础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就是语言促进认知建构的观点和最近发展区的观点。维果茨基重视研究儿童语言,他在实验中发现儿童通过语言来调节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儿童不仅通过语言来舒解情绪,更重要的是借助语言来建构应对行为。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每个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例如学业成就)和经过别人帮助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有一段距离,或一片空间,这就是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也叫做可能发展区。在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之后,进而根据其可能发展水平,找出其可能发展区,此时经由成人的学习指导,使儿童的认知建构臻于最有效最充分的地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1915—)是发现学习论的首倡者,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然而他在阐述发现学习的意义的时候,也曾明确地指出:强调学习中的发现,确实可以引领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建构主义者(constructionist)。他在1966年出版的《教学理论之建构》一书中,对于教师如何改革学习指导方法以促进学习效率,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一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而非只是被动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结果。”[2]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内,有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不同派别之分。前者强调个体认知的特殊性,所谓“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主体,并会有一百个不同的建构”;后者重视社会对个体认知活动的影响,指出经由个体建构活动所产生的“个体意义”中也必定包含对相应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继承。因此,认知不仅是个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更是包括个体、群体和外部世界三大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阐述可以概括如下[3]:
  1.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2.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运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经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学习是个体主动的建构。3.学习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也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一个学习过程同时包含着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理解,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而成;另一方面是从记忆系统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得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是单纯提取。4.客观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因此,当不同的学习者以各自的经验和方式进行建构的时候,他们所看到的事物的意义是不同的,他们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
  美国加州大学维特洛克(Wittrock,1983)提出了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能较好地说明这种建构过程。维特洛克把学生学习过程分为学习准备状态、学习动机状态、新信息的吸纳、新信息的理解、新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及同化或重组等阶段并进行了详细解释[4]。它虽然只是一种假说,但经大量研究的验证,具有一般规律性,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认同。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些重要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以下一些重要的概念[5],这些概念对研究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知识结构的网络。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大脑中知识的结构不是直线型的层次结构,而是围绕着一些关键概念所构成的网络。这些知识网络包括事实、概念和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倾向、过程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等。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在教学上最重要的创新就在于,学习者可以从网络上的任何一点进入或开始学习该知识结构,而不是必须从直线层级的最低处才能开始。学习既可以从一个应用的背景下对学生作辅导开始,也可以始于让学生从一个主题的高级思维入手。例如,科学课上,即可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着手解决来开始教学,也可以提出抽象的让学生作推理的问题开始。
  2.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最初的建构主义者受皮亚杰思想的影响,把学习描绘成儿童自身进行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教育心理学受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强烈影响,强调知识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建构而激起的,这种社会性的建构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从事持续的谈话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于是,合作学习、交互作用教学等学习(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在与其他人讨论过程中可帮助学习者学到新东西,扩大其认知结构,更清楚地表达他们自己已有的概念,并检验那些与别人不同的观念,加以重新建构。通过此类社会性的建构,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得以更健康的发展。
  3.情境性学习与真实性任务。社会建构主义还认为,学校教学应该尽可能根据自然情境来建立其教学模式。学校常常是在人工环境中教学生那些从实际环境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知识和技能,而这些一般性知识和技术常常被遗忘或只是保留在内部,当在校外需要时不容易回忆或提取出来。为此社会建构主义的学者们强调情境性学习、情境性认知。他们认为把知与行分开是错误的,知识总是要适应于它所应用的环境、目的和任务。为了使学生学习和保持并能应用其所学的知识,必须使之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并使用。因此理想的学校教学模式是在职训练,如师徒之间那种培训关系。当然,在学校里执行这种模式是有困难的。然而,情境性认知的重要意义在于,自觉地向学生指出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意义,讨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法等等。
  4.建立支架。情境学习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者们又提出了建立支架的概念,以及将管理学习的责任向学生转移的思想。所谓支架即教师所能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的形式。正如室内装饰工所用的支架一样,通过这种支架提供的支持是暂时的、可调整的,当不再需要时就可以移走。支架的成分如发展学生达到所要求的目标的兴趣;演示所要表现的行动;对学生的作业与正确解法之间差距作出鉴别提供反馈;激发和指引学生们的活动,使之足以保证他们对目标继续进行追求,等等。
  教师应逐渐撤去支架,使管理学习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当学生的专门知识发展起来以后就逐渐能负起责任调节自身的学习——既能提问,也能逐渐自主地解决日益增长的应用问题。在学习遇到一些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而需要帮助时,教师仍可提供辅导或其他支架,但是这种帮助应该是越来越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这些新发展,对教育改革有极为现实的意义,应予以特别重视。
  
  参考文献
  [1] 高觉敷主编.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9-146.
  [2] 樊琪著.科学学习心理学:科学课程的教与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42-147.
  [3] 张建伟.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4] 卢家梅主编.学习心理与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4-25.
  [5] 陈奇等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3-64.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