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对教师科学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

作者:张 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越来越突出,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目标,而这场变革对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全面发展的理念之一,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该理论对于智力观、人才观、教学观、考试观(评价观)、学生观、课程观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教育界尤其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认识多元智能理论?如何科学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
  
  一、教师对多元智能理论认识存在的误区
  
  1.未能将多元智能理论本土化
  自多元智能理论传入我国以来,人们纷纷赞扬这种理论的先进性,欣喜它为我们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和实践上的可能性,于是人们开始用我国的现有教育理论,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去套用这种理论。然而多元智能理论源于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环境和教育目标,所以,具体运用时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进行实践和发展,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智能理论”。
  
  2.将多元智能理论当作教育的目标或教学的方法
  加德纳认为,学校应成为“学生课程代理人”(student-curriculum broker),与学生、教师、家长、评估专家一起参与智能的发展和推荐。这种思想体现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是“为多元智能而教”,其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但是,我国的教师并没有正确理解这两点要求的深刻内涵,而是空喊“为多元智能而教”和“通过多元智能而教”的口号,第一个口号把多元智能理论当成了教育目标,第二个口号把多元智能理论当成了教育方法,这样理解就违背了加德纳的初衷。
  要做到这两点,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思路,充分领会多元智能理论的真谛,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和每一种智能,把其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把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学科课程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为多元而追求多元
  把多元智能带入课堂的目的是寻找与智能相匹配的教育机会,增加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能的可能性。但是在智能理论运用中,存在着误用与滥用的现象,有的教师将多种智能同时训练,认为在每节课堂上必须把每项智能都体现出来。在这种“为多元而追求多元”肤浅认识的指导下,既训练语言智能,又训练逻辑—数学智能;既搞空间智能训练,又搞身体—运动智能训练。结果,各种智能的训练都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表面看来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实质上并未体现多元智能。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讨论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还要定期坐到一起就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二、对教师科学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贝拉尔兹•范•李尔基金会的资助下,提出了“人类潜能研究项目”(Project on Human Potential)的计划,力图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探讨人类的认知能力。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观察,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1983)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并且提出了可能还有其他新的智能存在这一发展观点。
  教师如何正确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内涵
  (1)正确认识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背景
  ①对传统智力理论及智力测验的质疑。智力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领域。大部分研究者对智力的研究都是从智力测验的传统角度出发,用心理测验的方式来了解智力,认为智力具有单一的性质。加德纳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后发现,传统的智力理论所使用的智力测验主要是书面测验,而书面测验的项目又主要是受社会、文化尤其是学校重视的语言和逻辑——数学能力,智力测验内容过于狭窄,形式过于单一,测验情境脱离真实世界,不能评价个体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对智力的探讨被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因此,加德纳认为,只有对智力的概念进行拓宽后,才有可能更恰当地评估智能及开发智能。
  ②受美国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大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多年的席卷美国教育界的反思和改革浪潮。它产生的环境,是重视基础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的哈佛大学及其教育研究生院的《零点项目》,这是一个由著名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创建的研究机构,立志从零开始研究当时不被心理学认可的艺术心理的发展,从而向传统的智能理论发起了挑战。当然,加德纳本人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学术追求、杰出的创作能力和创作精神,也是多智能理论产生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
  (2)正确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及其助手经过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于1983年在其《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系统地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加德纳(1999)认为,所谓智能,就是“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在某种文化背景中被激活以解决问题和创作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
  根据这种智能的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所谓的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多元智能理论包含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存在智能。
  
  2.正确把握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两个重要声明
  第一个声明是,多元智能理论是关于人类认知丰富性的一个报告——从认知角度把智能作为人类本质的一个新定义提出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潜能,从而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倾向和文化偏好对这些智能进行利用和联结。不同个体的智能组合方式各不相同。虽然我们认为人们的多种智能均与生俱来,但我们中也没有两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组合。毕竟智能是由一个人的遗传基因和一定时空中的后天生活环境共同决定的。同卵双生子虽然在一个子宫和同一个家庭长大,他们仍然会因为不同的生活境遇而有所不同,这使得他们的智能和大脑都不相同。
  第二个声明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组合,这会使多元智能理论在新千年中得到最重要的应用。新千年开发人类资源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最好地利用以8种智能形式表现出来的个体智能的独特性。认为某些智能好或不好是很危险的。没有任何一种智能本身是道德或不道德的。严格来讲,智能与道德无关,任何智能都可以用来做出对人类具有贡献性或破坏性的事情。我们必须努力同时培养智能和品德,并尽可能使二者并驾齐驱成为美德。把智能和品德混为一谈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对智能进行建设性的、积极的运用不是偶然进行的,确定如何运用一个人的智能是价值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计算问题。
  
  3.建立教师团队,发展教师的交流技能和合作精神
  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建设教师团队,其根本是为提高工作效率、持续完善学习、教学和行政管理提供一个组织平台。
  在美国,教师团队精神是实践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个突出方面。学校中的教师个人正如学生一样,具有不同的智能强项与弱项。每个教师都可以以自己的智能强项在教师团队中扮演“智能专家”的角色,承担任务,各尽其能。当然,前提是我们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因此,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积极发展与同事间的合作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4.教师要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
  反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智能结构理解的反思。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都有各自智能的强项和弱项,为此,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成败时,可以先对自己的智能类型和智能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哪几种智能较强,哪几种智能较弱,并随之分析它们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反思学生的智能结构、智能类型,学生间存在个别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优势,对学生智能结构、类型以及各种智能间组合的准确分析,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教师正确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转变,更好地去开展创新教育。因此,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教师能够科学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