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化学教学中主体性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张 浩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分析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从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亦即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而所谓的主体性教育,指的是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培养问题,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通过主体性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思想、自我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从而达到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三者有机统一。教育的主体性是同教育之外的其他社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的主体性相并列的一个同位概念,教育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教育对于外部社会的要求既不能亦步亦趋又不能无动于衷,而是应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社会的发展保持某种先导性甚至规范性,积极促进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主体性教育强调的是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二、主体性教育的特点
  
  1.全面性。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而不是着重于某一方面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素质。主体性教育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学习、发展潜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方法结构。
  2.平等性。师生的平等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师生关系应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是教育爱与教育责任感的有机统一。教师对学生的信赖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肯定和认可,要革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3.活动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活动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主体性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规范、组织和引导,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使影响学生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达到优化,使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决定着它们的诸多条件相互促进、紧密结合,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主导作用。
  4.开放性。学校教育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把自身与社会隔开,封闭在狭窄的课堂活动之中。这种封闭型的教育必然会使学生思路闭塞、视野狭窄,使学生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这种人面对现代开放社会的种种复杂变化将会束手无策,难以适应。现代学校应该具有开放型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多维智能结构的人才。主体性教育要求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扩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从而加速学生主体性的成熟过程,缩短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期。
  
  三、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教育要求。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素质的科学训练和培养上。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处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其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导演而不是主演,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能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的主人。在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实行主体性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新世纪化学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四、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课堂。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化学课堂中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习时,学生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强化和巩固,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动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关键。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手段。科学合理的评价刘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设和谐课堂气氛的积极性非常重要。课堂提问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任何回答,教师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要积极肯定;对于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切忌冷嘲热讽。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增强学生的理智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促使情感非智力因素转化成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爱是教育之魂,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它应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教师要细心地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闪现的火花,及时地赞美他的闪光点,哪怕在别人眼里只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学生而言则可能是他的骄傲,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喜欢化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这样就会紧紧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大的求知欲。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4.实施自主讨论式学习方式。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无疑会活跃课堂学习气氛,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教学中多进行讨论式学习,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宽阔,思维更灵活,让学生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在这种方式中,学生的思维不受约束,大家畅所欲言。作为教师,则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引导、启发思维,必要时补充设问和反问,为学生创设探讨的桥梁。各个学习小组之间,有时为了维护自己小组的观点,则会反驳他组意见,充满了思考欲,最后教师进行综合的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不是追求形式,而是把学生真正地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在同学们激烈的探讨中,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地总结归纳和筛选,终于展示出了最行之有效的方案。
  5.大胆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是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由学生发现的问题,就不要由老师给,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就不要由教师说,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教案要服从于课堂,速度要服从于效果,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并使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实施主体教育能有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学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是化学主体教育的出发点和提高素质教育的归宿。
  总之,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习效果的优劣最终取决于学生自身,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而是进行科学探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