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利用网络条件培养中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作者:杨志坚 杨世洪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借助Internet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模式。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并不排斥自主学习,且包含一定的对话交流成分(如实时或非实时交互)。因此,我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和最好的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二、协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的巨变,这一巨变带来生产力的重组,扩展了社会分工。与之相应的是全球一体化,世界各国在经济、技术上越来越相互依存,竞争与合作成了各方在经济上共存共荣的手段。当今IT巨头很多都是通过合作而形成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办公室、实验室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日趋重要。社会分工细化和经济一体化要求人们通力合作归属于集体,有助于减轻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担忧。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不能脱离别人而存在。所以合作不仅是人们工作、学习的手段,更是人们的需要。
2.学习过程的需要学习的过程是认知运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要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形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第二次是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认识过程决非事物性质或发展规律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客体和认知主体。认识的这一辩证运动过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推动,使学习者在否定之否定中达到“思维的具体”。通过协作交流,学习者将更迅速地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从而反观自己的认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推进认知运动,建构独特的认知体系。
3.有助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具有自主性的个体,是处于发展中的、富有潜力的、整体性的人,是学习过程积极的参与者。协作学习鼓励各抒己见,而且每个人都对他人的学习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他人的意见做出客观的分析,容纳与己不同的意见,从而辩证全面地认识世界。通过协作学习活动,使学习者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深刻理解与深化拓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习者高层次信息能力的发展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4.有助学生素质的提高 协作学习策略与模式已成为跨越各个年级、课程内容和学习层次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再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皮亚杰指出,协作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建构中是一种主要的方式。皮亚杰的理论同其他流行的学习理论在强调协作重要性方面是一致的。皮亚杰认为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应该是平等的,如成人与儿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开始时儿童或学生的活动可能是受控制的,但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后,与成人或教师之间的平等协商、对话、讨论将更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对认知内容的认识。
三、协作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
“学会合作”是当代教育精神的核心之一。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时代,合作精神显得特别重要,合作能力的有无和强弱是学生学习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丰富资源环境合作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资源环境,即信息资源。教师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可用各种网页制作工具建立自己的网上教学系统,并创设科学化、艺术化的信息资源环境。另外为学生提供友好的、便捷的查寻途径,让学生自由选择,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有助于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或者利用协作化资源库。协作化资源库指的是一些机构、团体或个人通过有效的组织,使有共同兴趣者联合起来,通过共同创作,共同建设,积少成多逐渐地形成的一些数字化资源。当前我国较有代表性的教育应用协作化资源库有:中华园丁网(http:/www.teacher.com.cn)等等。
2.借助学生风格,组织合作小组合作小组分配、组织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协作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影响协作能力的形成。一般小组人数2~4人为宜。人员的搭配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等。考虑这些因素不仅有利于小组内部的分工,使合作更顺利,增强学生个体间沟通能力和相互包容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多种多样。无论哪种风格,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观察,人员搭配依照“互补”原则,有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更好地共同探索,共享知识信息,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的基础上养成相互尊重等优良品德。在网络环境协作学习小组要有文字输入熟练的、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擅长网页操作的学生。
3.创设人性化的合作环境合作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充满人性化的合作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协作学习热情,有助于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创设合作学习环境时,要考虑人文因素。首先,形成轻松、和谐的合作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和意见,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相信学生的潜能,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真实、接受、理解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促进学生增强自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其次,建立便于交流感情的空间环境,合作可以同步,也可以异步。特别是那种集中式的合作,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相互看得见表情神态,有感情交流,提高交互程度,学生能直接感觉到合作伙伴真诚的帮助和理解,由情感推动着学生的“参与”活动,有助于协作能力的培养。
例:我们可以在完成了《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课程后,在校园网的BBS上设立了一个专门讨论区,讨论的主题是《我们该怎样保护野生动物》。同学们自主寻找合作者共同探究,然后在网上自由地发表了言论,有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对其他同学的看法表示赞赏,有的又提出质疑……参与积极,争论热烈。在讨论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组织专题讲座《人与自然》。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而且使他们对有关环保的课堂知识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4.设计灵活新颖的协作学习活动形式设计灵活多样的协作学习活动形式,对保持协作学习活动的新颖性,激发协作学习动机非常重要。传统环境下典型的协作学习活动有:小组游戏竞赛、切块拼接(将学生分成5~6人一组,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或片断,每个学生负责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或片断;随后,把分在不同小组中而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个“专家组”,共同学习和研究所承担的任务以至熟练掌握;然后全部学生都回到自己原来小组中去,分别就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在网络支持的环境下,可以创设出更为丰富的协作会话工具及协作学习环境,交互的形式与手段、学习情境更为新异,这为激发学习者参与协作活动的动机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5.妥善利用评价实践证明,通过评价提供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改进和调节的功能,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激发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采用总结性评价,综合应用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有效激发协作学习动机的重要方法。“协作学习的目标结构(与竞争性相反)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因此,协作学习评价内容应该体现出共同学习的结果,小组的学习表现应该是协作学习评价的基础和核心,这样,才能激发小组成员帮助其他组员做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并鼓励同伴去尽最大的努力。但是小组成员个人的最终得分不能直接等同于小组成绩,而应该是经过个人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分修改后的小组成绩分。如果同一个协作组中,无论工作和努力多少与否,都获得同样的成绩,那么很明显这是不公平的,而且大大打击了优秀学习者的协作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小组或个人是否受到奖励或者奖励的程度取决于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成绩,比如小组分段朗读课文,只有当每个成员的错误都不多于五处时,小组的阅读成绩才能得优。
例:在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网页制作》后,我对学生先进行基本的指导,接着让他们自己学,主动练;然后让他们进行综合练习,两个学生为一小组,互相帮助,互相纠错,共同进步;最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不但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分,还把他们的作品放在校园网上供其他学生欣赏,这样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并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