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写作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作者:乔桂英




  一、写作教学的模式
  
  我国写作教学普遍采用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四环节教学模式。不可否认四环节写作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所发挥的作用,但随着写作理念的更新,这一模式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教师的干预和指导贯穿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作文的命题者是教师,作文的指导者是教师,作文的批改者是教师,作文的讲评者还是教师。可以说,没有一个环节属于学生独立完成。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的写作:其一,过多的指导违反了创造的规律。在一次作文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出现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在作文开始阶段,这时学生思维活跃,涌现出对文章的种种构思;第二个高潮在教师点拨之后,许多高质量的思维火花往往出现在这个阶段。学生构思之前教师过多的指导和成文之后教师的精批细改,恰恰是剥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其二,批改、讲评被教师包揽,违背了写作规律。叶圣陶先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因为修改和初次写作一样是写作者自己的事。调查表明,作家是用25%的时间来修改他们的作品的,而中学生仅用1%的时间修改自己的作文,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修改的机会。另外,教师精力有限,读文大而化之,批改笼统空泛,讲评浮光掠影,导致了批改、讲评环节实质上的缺失。
  新课标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对写作教学模式应树立这样的观念:第一,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要充分相信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思考和创造的空间。现代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主张,以单元为单位展开一节节课时,教师应尊重这一过程:教师启发——学习者探求——教师总结与学生领会——基本技能训练与巩固——形成性平面与补救教学和深化教学。按照这一原理,教师重在启发学生思考,而且在学生独立探求之前不做具有指向性的指导。
  第二,积极探求多样化的写作教学模式。一方面不断完善现有的四环节模式,改变指导方式,加强自改和互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另一方面研究借鉴国外的写作教学,构建科学多样的写作教学模式。美国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写作过程是由构思、转换、复阅、修改四个子过程形成的。构思是指作者从事思考的过程,它包括确定写作目标、产生和组织写作内容等因素。转换是指把思想转化为文字的过程,转换涉及到书法、标点、选词、造句、上下文连贯等因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复阅是重读已经写出的文字,它包括检查文字、语言、构思等是否妥当。修改是从校正到重写的活动,它涉及内容、形式的变动和词句、标点、书写的校订。和四环节写作教学模式不同,这个模式的四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在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之前(包括修改),教师很少介入。美国的这个写作教学模式虽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学生在写作中拥有充分的自由,则是完全应该肯定的。
  
  二、写作中的语言交际功能
  
  张志公先生曾提出语文教学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要解决:一个是效率低下,一个是实用性差,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母语习得论认为,习得是一种下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在习得一种语言,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交际、实用而运用这种语言。所以,母语习得论者强调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一方面学就是用,用就是学,从而解决语文教学实用性差,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母语才符合学习语言的规律。并且指出,只关注形式的练习和检测并不是真正的语言实践,真正的语言实践是指与生活紧密联系、与学生思想紧密相关、有真实信息输入或输出的语言实践。
  突出语文教学中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实践。如英国,直接提供给学生最真实的社会材料,同时,学生被要求完成的任务也是真实的。又如美国和日本写作教学中的“一题多做”,要求学生就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或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或根据不同的场景写一组作文。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汉斯P·古施在《言语和意识》一文中提到作文的评价标准:“好的文章应当是有效的,他要显出作者思想上意识到读者,他尊重读者看文章的标准、期待和需要。”
  在写作教学中,应当突出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强调写作的实用性、真实性。最简便的方法是先设计读者和场景,然后据此提出具体要求,主要包括:(1)读者身份。同一题材的作文,写给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向老人和儿童介绍家乡的物产,是不能一概而论的。(2)作者身份。要注意作者本人的身份及叙说的角度,如影评可从主演、导演、剧场经理、普通观众等不同人物的角度作文。(3)场景设计。根据具体场景,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使表达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4)语言要求。语言要适合于读者、作者身份和场景的设定,有时还可以配上插图。这种以交际效果为核心的写作实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提高写作能力本身,它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思维习惯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写作训练的起点
  
  写作训练从何而起?新课标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写话”,以后各阶段泛称为“习作”,没有明确指出练习段落或是文章,在实践中则完全是“写作必须成文”。这个积习虽然由来已久,但不尽科学,中小学阶段的写作训练应从段落开始。
  
  1.段落训练降低了写作训练的难度
  从文章学的角度讲,段落是介于句子和篇章之间的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段落组织得不好,即使单个句子写得再好,也不能集中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要求学生划分段落,但落脚点却是总结段落大意,很少通过学习课文的段落来指导学生写段落。然后直接要求学生写整篇文章,导致学生在写作中段落层次不清,因为学生对“一个段落应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一个普通的常识还不甚明了。而美国却非常重视段落训练,他们认为,“段落的中间位置,缩小了从句子到文章的距离,减小了写作的难度,形成了自然的过渡,便为写好文章奠定了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从“写话”到写整篇文章跨度太大。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容易引起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由此将导致学生写作兴趣减弱。
  2.段落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
  新课标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事实上,有学生生活经历欠缺的一面,还有就是他们对生活“视而不见”。而造成学生对生活“视而不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下笔必须成文”的观念。因为“下笔必须成文”,学生不得不去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阅历、能力、时间的原因,观察范围大而泛,观察效果大大降低,使得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成为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允许学生观察片断写段落、写絮语,学生就会放下包袱,根据兴趣选择独特的视角,抒发独特的感受,写出新意,写出个性。
  
  四、作文的命题形式
  
  近几年,话题作文在高考中频频亮相,日常作文训练中也是独霸天下,一如当年的材料作文。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如不引起注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写作教学改革的正常发展。
  1.话题作文的出现,不是单纯的作文题型的变化,而是写作教学理念更新的体现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影响的扩大,人本主义的一些观点也反映到写作教学中,如“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在学习中,教师对学生应持热忱信赖的态度,体验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写作中发展学生个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样,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文资源进行个性化表达,逐步成为写作的导向。话题作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它以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地自由选择的余地,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
  2.话题作文只是开放性命题形式的一种,独霸天下只会使话题作文及写作教学越走越窄
  形式是内容的体现,而体现内容的形式却是越多样丰富,越能健康发展,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过去的作文题型,如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续写、新概念作文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如能有所发展,同样可以充满活力。即使是命题作文,也能形成命题的开放性,如《理想中的星期天》。相反,一种命题独霸天下,只会使写作教学畸形发展,丢弃科学的写作训练,使学生写作能力严重跛脚,热衷于解题技巧,押宝宿构,最终形成新的“八股”,当年的材料作文在高考中被迫出局就是证明。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