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作者:隋国成

素质的体现,还一味固守《教学大纲》,教学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看来,全面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成了中学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注重教学改革,多了解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作文教学走出课堂,让老师感觉有东西可教,让学生感觉有东西可写,允许学生说话,不拘泥于作文范本。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众多的东西渗透到作文中。
  
  3.视野狭窄,缺乏社会实践
  不少语文老师说,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为能顺利通过中考、高考两个十字路口,很多学生把老师安排的作文练习当做作业来完成,应付差事的因素居多,很难静下心来将日常对事物的点滴观察、分析乃至独到的见解融入作文练习中。在新教材中,要求把作文穿插在活动中,通过口语的交流,资料的收集、储备以及组织讨论等,引导学生从中得到感知进而完成有一定理性思考的作文。可是,给老师的要求是必须保持教学进度,把课本讲完。如此一来,就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更不用提阅读课外书籍,逐步形成比较深厚、广博的文学积淀了。再者,作文素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积累。由于学生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为安全起见,学校很少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回到家,电视、互联网这些认识外界的有限渠道也被家长大大限制,使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作文训练,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好闭门造车了。
  如何改进中学作文教学,许多老师认为,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阅读课外作品和参加社会实践,同社会、自然接触,以丰富其生活底蕴。
  
  三、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策略及创新
  
  传统的写作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把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创造性劳动降格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死板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训练,每次习作都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的命题,终于教师的批改,根本没仃学生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作文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要使学生文章写得好,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激活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中学生写出感情真挚的作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事实上,我们许多同学在写文章的时候,缺少真情实感,缺乏激情的投入。很难想象,一篇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文章能打动别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可见,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也是文章的魅力所在!好的文章必然真情四溢,充满爱的温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笑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抒写了千古羁旅之思,令人荡气回肠,朱自清的《背影》道出了千古父子情深,令人热泪盈眶。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无一不浸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无一不是他们心血的结晶!
  中学生虽然达不到作家们炉火纯青的写作水平,但是,他们的情感世界同样是多彩多姿的!感情真挚的作文,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没有矫揉造作,完全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语言完全可以成为感人肺腑的美文。如果以真情投入,以真切的心理体验,那么必然会与读者心灵交汇。这种神圣的情感不但能感动自己,也能感染别人,当然也能造就精品的文章。
  
  2.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所谓“感”就是观察、感受,所谓“悟”就是体悟、思考。感悟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文学、艺术的感悟,也包括对生活的感悟。所以平时我们除了教育学生养成写日记、写读书笔记这些好习惯外,还要告诉他们,所记的那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很有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的并能给人启迪的哲理。感悟既是情感的体验,也是理性的思考。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的,没有理性的文章是肤浅的。因此,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么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名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日的。周敦颐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形象中,悟出人之“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领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用“心”的观察。他们常常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借助所刻画的人物,所叙述的事情,所描绘的景物,所抒发的情感等艺术地表现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悟。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将自己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促进学生想像力和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学生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那一面,也才可能写出感动自己乃至感动别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自然才会有深度。感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感悟自然,并且要培养学生去感悟社会,这是开拓学生生活视野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要培养学生去感悟人生,让他们去认识别人,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
  
  3.作文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在作文指导上,目前不少教师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来讲。然而如何才能做到新颖,却又说不清楚,最多就是拿一篇课文中的范文或作文说说而已。课文虽然也是一种范例,但毕竟离学生的实际太遥远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作为作文教学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修改同学的作文。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在具体修改活动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
  作文讲评中也应当实现生活化,即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可对照比较,或归纳演绎,或赏析评改。在这种生活化的讲评中,师生共同参与讲评,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通过欣赏自我、剖析自我,可逐渐融入悦纳自我的意识,从而培养起既能展示自己的成功,又敢于直面自身不足的宽广胸怀,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可以变教师“婆婆”式的说教或者“权威”式的指点而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师生在人格对等前提下的思想碰撞,使学生在一种相互信赖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张茂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