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优化
作者:郭奎霞
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性,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与认识过程有关,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较稳定,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它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可见,智力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是各种基本认识能力的综合。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与生俱来的智力之外影响甚至决定智力活动效半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非智力因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之外的其他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因素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指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水平发展的意向性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动机、兴趣、性格等。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具体来讲,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气质和人格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等方面内容。归纳起来为三个部分:一是意识倾向性,主要的表现形态为兴趣、爱好、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二是情绪和意志;三是气质、性格与认知方式,主要包括兴趣与爱好、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活泼的性格、宽广的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心、远大的理想与目标等等。
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着动力、定向、弥补和巩固等作用,对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效整合,能在教学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动力作用。动机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动机的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的激活功能是指动机有发动有机体活动的作用;动机的指向功能就是指动机使人们的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当活动产生以后,如果其活动指向了个体追求的目标,其动机就会加强,这种活动就能继续下去;如果其活动偏离了追求的目标,其动机就得不到强化,这种活动就会减弱或停止,这就是动机对活动的维持功能。非智力因素能够成为推动学习的内在原因,是学习的动力,是积极学习的心理机制。个体一旦对所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动机,就会设法实现自己的愿望。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健康发展,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强,这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够促使智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因此,教师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还要积极调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刻苦学习的态度,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定向作用。非智力因素中,个性和意志是最主要的。个性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个性鲜明的人,往往敢于怀疑权威的结论,坚持自己的主张,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能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基础,进行理性的思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样,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定向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的目标或对象,它能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集中于学习活动。
3.维持和调节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生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前进。维持对于学生认知事物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改变学习和认知事物的态度,协调学习动机,稳定学习情绪,提高心智活动水平。一个人的生活原则,对现实的态度决定其学习态度。如果学生能自觉地调节身心,能够维持自觉积极的态度来投入到学习中,并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持久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思维积极性,这无疑会提高心智活动水平。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出现疲劳和其他情况时,能够及时地调整身心,改变目标,协调各方面的压力,使其保持更大的学习动力,并且始终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与优化
学习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包括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智力活动的进行、智力水平的发挥以及智力本身的发展,必须依靠非智力因素的发动、激励和促进。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智力与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两者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协调发展。非智力因素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内趋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也摆上了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和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学习目的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让学生明白学习所要达到的需要与要求,不至于因盲目而失去信心和希望,让学生能感到学有所用的具体价值。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周围的具体、典型、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教师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感染、激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从情感上自觉自愿地主动地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于个体差异,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动机要具体落实到学生愿学与否的问题上,这主要体现在学生愿意学习的程度、学习精力的投入、投入学习的持久性等问题上。
2.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安全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投入学习中的情感才会浓烈,才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学中,尽量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生动形象的环境之中,增强教学的表现力、重现力和感染力。这对激发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好处,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高品位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把兴趣同责任感、理想、崇高目标结合起来,把兴趣转化为志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意志是指人们确立自己的目标,并支配和调节其行为去实现这一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觉目的性。人的行为总是出于某种目的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不全面的,但是在其过程中存在能动性。第二:意志与战胜内外部困难相联系。在意志行动中,人们为了实现确定的目的,总是要和外部困难(如阻力、缺乏必要的条件)和内心的障碍(如自信心不足、内心矛盾)进行斗争,否则就难以实现,意志品质恰恰是在和困难作斗争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第三:没有随意动作,就难以实现人的意志行动。随意动作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掌握了许许多多的熟练的动作。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重视对学生进行决心、信心、恒心、自制力、果断果敢性等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塑造。教育学生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增强信心与恒心,使意志得到升华。同时,要教育学生能够清楚地认知意志和实际行动的关系,在实践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为熟练的运用更高的技能而储备能量。
4.优化情感教育。师生情感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的职业情感是很丰富的,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这些情感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信任、期望、鼓励等都能成为激发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去做学生的朋友,教师不仅要做良师而且要为益友,要做他们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关怀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积极帮助学生。总之,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情感因素的感染作用,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完整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格。
此外,教师在培养和优化非智力因素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人文修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所以,进行情感培养,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人文修养水平。总之,教学过程是对学生教育的最为基础的环节,它的关键在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优化,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