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公办民助”学校教师心理契约的构建

作者:何霖俐 张 平 邹 杰

痕被违背的可能性也会升高。[6]
  
  四、“公办民助”学校与教师心理契约构建的激励模型
  
  激励的相关理论成果很多,如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求理论、强化理论和公平理论等,它们分别从需求、认同、目标、公平、效率等不同的角度研究激励问题,为学校在实施激励时提供了一个理论参考,但对激励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
  波特·劳勒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达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激励模型,但该模型针对性比较广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出现了针对核心员工的激励模型研究[6]。本文借鉴以上研究成果,在学校变革背景下,结合教师的特征,从心理契约内涵及形成过程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基于心理契约的教师激励模型(见图2),力图解决学校与教师构建心理契约,更好地激励教师这一问题。
  
   (1)本模型是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上的:一是,学校实施变革所遵从的价值观与教师是一致的;二是,教师可以在学校工作中得到物质上的满足。
  (2)图2的教师激励模型表明,对教师的激励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以在“个人目标预期”和“学校变革目标预期”互动作用下构建心理契约的最初内容(参见上文的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的经验期)为起点,通过“个人目标预期”和“学校变革目标预期”任务,学校由其引发员工“努力行为”;在“努力行为”的过程中,在教师的个人技能不断提高,学校为教师不断创造有利环境的条件下,进而实现学校和教师的目标;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估,同时教师获得劳动所付出的合理的报酬,使双方都达到“满意”,从而达到了激励教师的目的。
  (3)新教师激励模型拓展。以上模型的针对对象是老教师,对新教师的激励模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把心理契约的构建向前延伸到招聘前、招聘时、培训期,经验期的激励模型使人力资源全程管理与心理契约理论相结合,对激励新员工具有普遍意义。新教师激励模型拓展如图3所示。
  
  (4)模型进一步说明,教师的心理契约的构建,不仅受个人目标预期和学校变革目标预期的影响,而且其稳固程度取决于学校对其激励的满意程度。[7]
  本激励模型从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寻找对“公助民办”学校教师激励的切入点,力图解决学校与教师因单纯的金钱物质激励带来的短期努力行为,从理论上为变革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思考角度。良性的心理契约构建为激励教师发挥最大潜力,为学校创造出最大价值做出了长期的保障;同时,对新、老教师激励的区别对待,可以加强激励工作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本模型以目标为激励手段激励教师的行为,最终达到共同目标的实现,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从实践意义上来讲,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