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分野
作者:刁维国
分野之一:教学指导思想不同
有人根据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形式的不同,把古代个别教学模式看成是传统模式,把近代以后的集体教学模式看成是现代教学模式。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度,这就勾画了现代教学的基本的教学模式雏形。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法,是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现代教学模式,把教学的各要素构成了较稳定的联系。即教师是教学的权威;教学内容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并组织为分科教材;教学按“明了”、“联系”、“系统”、“方法”的步骤进行,在相应阶段采用提示、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后来他的学生把阶段教学法发展为五段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即课堂讲授,主要用于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20世纪中期,前苏联教学论进一步提出了课型理论,完善了课堂讲授模式。
杜威总结“新教育”、“进步教育”的经验,以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和课堂讲授截然相反的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即活动教学。这种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儿童处于中心位置,教师起辅导、帮助的作用;内容是体现各种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的问题、作业;教学按设计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检验评价的程序展开。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增长经验。这种模式曾经流行一时,并和课堂讲授模式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使得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两种教学模式并存的局面。
20世纪50年代后,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不论是课堂讲授还是活动教学,都不足以满足新的需要,于是,人们不再在两者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懈的多样的探索,现代教学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例如:程序教学、结构一发现教学、暗示教学、发展性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范例教学、合作教学,等等。这样,当代教学模式便呈现出多样综合的特点。
现代教学由最初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分化成两种模式,再演变出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这是教学结构逐步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现代教学模式由单一走向多样、由分化走向综合,这是必然的,是现代教学结构发展的规律。
分野之二:教学理论依据不同
也有人把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看成是传统教学模式,把基于现代西方学习理论或学习心理学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看成是现代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既有教学经验作基础,也有相应的科学理论作依据。依据其主要理论依据的不同,可将教学模式划分为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管理学模式和社会学模式。
一种教学模式若主要是遵照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来构筑或拓展,就称其为心理学模式。一方面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实验的依据。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其分支和流派越来越多,不仅对教学活动的认知方面,而且在情绪、动机、人格、智力测量等方面对教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心理学分支和流派的多样性决定了当代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学习和教学的组织管理出发来构思的。虽然管理学模式也具有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但这类模式更关心如何通过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严格的目标选择和结果评估等手段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如前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体系和美国卡罗尔、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等,现代管理学中涌现出的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尤其是计算机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领域中也得到了积极的实践和普及,这样就从管理学模式中派生出一种技术学或工艺学模式,从而使教学过程逐步工程化。
人们一般认为,基于传统哲学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基于现代哲学、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模式。
分野之三:教学着眼点不同
有人依据教学着眼点的不同,即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模式分为传统教学模式或是现代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主张“教师中心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教学大纲是教的大纲,教学计划是教的计划,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的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
现代教学模式主张“学生中心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将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鉴于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因此有人提出“优势互补式教学模式”。即师生“主导——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建构主义理论的突出优点是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其缺点则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为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甚至可能偏离教学目标)和忽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与建构主义恰好相反,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其突出的缺点则是强调传递——接受式,否定发现式,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属于知识型与模仿型,思维方式集中、狭窄、办事准则只求规范,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难以适应快速变革和日益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二者优势互补,能兼取两大理论之所长并弃其所短,因此,“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具有比较科学而全面的理论基础。
由此看来,“主导——主体论”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理论的发展、深化,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吸取、包容和发扬,既不是简单的取代和抛弃,也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仅适用于指导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指导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
分野之四:主要教学手段不同
还有人将农牧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教学模式看成是传统教学模式,把后工业时代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看成是现代教学模式。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媒体的飞跃。第一次是从语言到文字。文字的出现使我们能脱离具体事物而进行抽象学习,学习的过程较以往复杂了,深入了。人类的信息和知识得以积累和延续,这时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第二次飞跃是从手写到印刷。教科书的使用,使我们学习的对象广泛了,传播知识范围扩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这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人们向书本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这两次飞跃,对人类的文明都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媒体正处于第三次飞跃的转折点,即从印刷媒体向电子媒体的飞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人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次飞跃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都要强烈,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思维方法。正是由于电子媒体的形式不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不同,必将带来教学模式的变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中心论”的教育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建立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还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也是其他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