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教师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

作者:王 琳




  这堂课上,教师谈到这两个词组并且用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他们必须文明用语,礼貌待人,故此处教师为了顺应这一“宏观”角色而转换成nonsense以削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3.T:“Do you think that computers have consciousness?”
  Ss:(keeping in silence)
  T:“Consciousness,you know?……计算机有意识吗?”
  S1:“...No,computers have no consciousness.It only contains some programs produced by…Hu man being,and process the data….”
  在这次课堂活动中,教师提问是想作为一名参与者(a participant)和学生进行讨论,但提问之后学生没有回应,因此,要打破沉默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就不得不从预期的参与者转变成促进者(a prompter)来鼓励学生思考和参与。什么是促进者呢?Harmer(1991)曾说:“在课堂交际活动中,当学生保持沉默或不愿参与活动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提示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就是为了顺应这一角色的变化而选择了语码转换。
  (3)教师言语意图的顺应
  意图是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倾向。言语意图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言语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言语意图是言语生成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言语生成的研究,吴本虎(1998)指出它一般要经历四个基本阶段:①形成言语动机;②产生言语意图;③制定言语计划;④执行言语计划。言语意图的产生往往同一定的目的相联系,它关系到“决定说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说话人在某种言语意图的支配下,决定选择特定的言语形式而进行交际活动。对教师言语意图顺应的语码转换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某种言语意图而使用的语码转换。例如:
  例4 T:“How about Rose?……She has a part-time job.So she has to get up early every morning,cleaning,washing,and changing clothes for her father.She thinks that is her responsibility.She said:‘I do anything to get him better.’这里用了一个重要的词叫‘responsibility’ means something I have to do not something I want to do or do not want to do.And in the next paragraph,‘little John also has a strong sense of commitment.’这里又换了一个叫‘commitment’,what does it mean? ……Good!‘responsibility’,and look at next paragraph,‘The right thing to do has also been a rewarding family experience’.这里又一个‘also’,所以他们都是在谈‘responsibility’.”
  这是一篇有关家庭问题的课文,教师边读边讲解,课文用不同的词组来表达“责任”(responsibility)的含义,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而反复使用了三次语码转换,这一策略的使用就是为了顺应教师此时的言语意图而作出的选择。
  另外,教师还会使用语码转换来加强理解,如在解释课文时,我们常遇到一些结构复杂的长句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转换成汉语来分析句子结构。
  例5.T:“Next sentence‘Our lives,the lives of all humans,which are the result of a very length biological and social evolution,having benefited from such great efforts,from necessary work and superfluous work,have acquired inestimable value,and I am unable to understand how one can consciously envisage destroying life.’It is a very long sentence and we’d better analyz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and then we can make clear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sentence.How many clauses,here?好,这个句子是由两个并列分句组成的。 大家先找一下整个句子的主语……对,‘our lives,the lives of all humans’…”
  为什么教师要转换成汉语表达呢?因为对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熟悉英文的语法术语,如果用这些术语来分析长句子的结构,既不易讲清楚又使他们感到费解。所以,为了顺应教师此时的言语意图——便于学生理解,他使用了语码转换这一策略。
  还有,在课堂交际中,为避免伤害双方的面子,语码转换也是有效的策略之一。
  例6.T:“以上H同学的翻译基本通顺,但是还有一个明显的mistake.”
  此例中,教师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当指出问题时,他转换成英语mistake,这就是为了顺应减少对学生面子的伤害的言语意图而使用的语码转换。
  作为对教师言语意图的顺应的语码转换,还可以产生幽默的效果,这种现象在课堂中屡见不鲜,这里就不再赘述。
  2.教师语码转换的商讨性特征和变异性特征
  正如Verschueren所说:“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按照严格的规则或语言形式——语言功能作出的,而是依赖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同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而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往往在不同意识水平的基础上作出了商讨性的语言选择,而语码转换就是他(她)们所选用的语言策略之一。教师之所以使用语码转换就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教师的社会角色和言语意图,从而最终形成了语码转换的语篇,并且体现出了语码转换的变异性。教师语码转换的变异性主要涉及语言成分的多样性,包括字母、词汇、短语和句子等不同层次上的转换,这些转换所发生的频率也不尽相同,比如在词汇和短语层面上的语码转换就相对较多,而在字母和句子层面上的转换就相对较少。
  四、结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带有一个或多个教学目的,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的,他需要从各个层面上作出选择,包括语言和交际策略的选择。所有这些选择都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以商讨性的方式作出的,在诸多的交际策略中,语码转换就是一项有力的策略。我们将教师的语码转换大致分为三类来综合探讨教师语码转换所涉及的语言、社会和心理因素,作为对语言现实顺应的语码转换和对教师社会角色顺应的语码转换,是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而产生,我们将这两种语码转换称为被动的语码转换;而第三种,作为对教师言语意图顺应的语码转换是由于教师的主观因素造成的,我们将其称为主动的语码转换。在现实中,教师可能同时顺应一种或几种情况而采用语码转换,并且他们使用语码转换的意识程度也有所区别,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转换的意识程度较低,顺应教师的社会角色和心理意图的意识程度较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仍然需要作更详尽、全面地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