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培养感恩的心

作者:陈荣华




  
  2.重视感恩道德实践
  知行脱节始终是中国学校德育的缺陷,是德育难以走出的误区。学生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动机的形成、道德行为的产生都离不开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自我教育能力是最真实、最牢固、最可靠的道德教育效果,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今年初,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的“慎学惜时,回报社会”的道德教育活动中,每位大学生都为自己的大学教育成本算了笔账。当计算的公式和过程清清楚楚地摆在面前时,算账的结果让学生们坐不住了。从切切实实的数据中,学生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读到大学每人至少要花20万,其中,国家、社会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家庭的教育支出,细化之后,大学每节课的成本都在50元左右。
  计算教育成本这样的感恩道德实践,使大学生们明白:成长是需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在个人的成功背后是国家、社会坚强的支撑。每个社会的成员都从社会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社会有恩于它的每个成员,感恩父母更应感恩国家。计算教育成本这样的感恩道德实践,算出了一颗颗感恩的心,改变了不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他们坦然地面对责任时,青涩的生命也开始走向成熟。大三学生张海波现在的学习目标显得更加务实,他说:“为了使国家、父母对我的教育投资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本,我必须珍惜时间给自己充电。”另一大三学生周文婷说:“算完账的那一刻,我心如刀绞,周围的好几个同学都忍不住哭了。学校让大家算这笔账算得好,大学生懂得感恩的泪水也不妨常流、多流。”
  
  3.父母、教师以身作则
  一个在孩子面前不尊重老人,甚至经常虐待老人的父母,怎么能使孩子滋生出感恩的品质?一个在学生面前行为不检点,甚至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具备感恩的情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父母、教师要努力优化家庭、学校的教育环境,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健康向上的学校氛围,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宽容、尊重、体贴等纯朴的品德和情怀。
  父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刻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既有责任感又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孩子们从你们身上逐步学会理解、学会关心、明确责任、学会感恩。
  
  4.寻找激动、感动的机会
  长期以来,教育缺少的正是一些刻骨铭心的感动。因此,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应重视引导其寻找激动、感动的机会。因为,社会的急剧变更和物欲横流,很容易使人麻木不仁、冷若冰霜。可是,感动需要理由,感动需要力量。在我们的社会里,总有一些人,他们的身上集聚了忠诚、信义;敬业、创新;坚强、无畏;关爱、忘我等足以让我们震撼与感动的理由和力量,他们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展现,足以让我们钦佩、敬仰。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内涵和定位是“发现这一年中曾经有的一种感动,并把它凝固起来,化为一种力量,在人民心里留下一点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记忆。”近年来,评选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靠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广袤的中国大地,震撼了亿万人的心灵;一年多来,《永远的丰碑》上镌刻的每一个英灵永远值得我们感动和怀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令我们感动和震撼;中国矿业大学的一本教育成本账,使感恩从感性升华到理性,人生观、价值观不再是虚无飘渺,不再是罩在头上的美丽光环,不再是假大空的说教,而是具体而又实在地存在着,与每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
  激动、感动的机会有的是,但它青睐善良的人、勤奋的人。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大学生志愿者徐本禹不到贵州深山,就不会有他刻骨铭心的激动和感动,就不会有他长达两年的感恩行动,更不会有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的两年中先后有2046名志愿者走进贵州大山深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激动、感动的机会不仅来自于社会的精英,还可以来自于最平凡、最普通的人,常常直面社会下层人们的生活境况,它能够净化灵魂、激发责任、珍惜拥有、践行感恩。
  感恩意识的产生源于受到恩泽,具有一定的本能性,它的升华却需要教育,感恩教育可以把本能的意识提升到尽忠于国家与民族,完善于道德与情操的高度。感恩意识每个人都会产生,提升却不能覆盖每一个人,恩将仇报就是走向反面的典型,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道德的缺失,这就更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地思考。我们的工作在这一点上已经出现了缺失,已经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重视与加强感恩教育,成了我们眼下增强教育功能,搞好公民教育的关键。
  (责任编辑 孙晓雯)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