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基于有限理性的目标教育
作者:曹玉玲 王曙光
一、影响学生行为选择的因素
1.学生的理性是有限的
有限理性理论认为,人具有完全理性和绝对理性是不真实和不现实的,人的理性行为是受限制的。人们希望合理地预见后果,但是人们对后果的了解往往是零碎的和模糊的;人们尽管预设了价值准则,但人们对价值的预见仍不可能是准确和完整的;人们对信息的把握是不充分、不全面的,有些事情了解不到,已经了解到的也未必深刻理解,人的注意力和决策方向往往带有个人偏好。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可能都知道什么东西是他不想要的,也知道什么东西非常好,但是他真正想要什么,最开始是不太清楚的。学生也不例外,尽管他们已经拥有了较多的文化知识,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实现了完全的理性,大到能超越常人的水平,做出完全理性的选择,恰恰相反,学生的思想丰富而选择的能力非常有限,他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盲点,需要有人来引导,需要有人来指点,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目标,只有先构建他们的目标,他们才能够更理性地选择,从而减少学生的非理性行为,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去分析信息和环境,做出符合自己追求的、符合社会道德的、符合社会规则的选择,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
2.影响学生行为选择的因素
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影响行为选择的因素无非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而内部因素主要指自身的,包括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和动机因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不断丰富,个体认知能力、判断是非能力的不断增强,个人行为选择的内生成份越来越多,而外生的成分越来越少,是一个由外生力量占主导到内生力量占主导、情感因素驱动为主到理性分析为主的过程。行为选择基于自身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不断扩大,而基于家庭和老师的影响越来越小(如图1所示)。行为选择的结果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水平以及个人的内心需要。
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基本上由大人们帮小孩来选择,这种选择是一个完全的外生的行为选择;当孩子入学后,从小学到中学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在受到来自家庭的影响外,同时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双重影响。学生自己决策的事情非常有限,且决策事情的分量也比较轻。
影响学生行为选择的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和自身的,但对于学生来讲,个人的因素急剧增长,社会影响飞速提升,处于人生选择的转折期,学生从一个相对单纯和封闭的环境走向了复杂而开放的环境,而这种复杂和开放的环境需要知识的积累更新和能力的提升,这对学生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引起了许多学生的烦恼、不适和消沉,也因此出现了行为选择模式的变化。
3.学生行为选择机制
当前学生的决策,从“家长+老师”的决策模式转变到“老师+学生+社会”的模式,学生从台后走到了台前,这是一个相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特别大的变化,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学生面临着急剧的生活模式变化和心理变化。感到了空虚和无所依赖,心理上多了许多的茫然和无助。
对于学生来讲,由于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的交织,内生因素增强,外生因素又不能完全摆脱,出现了心理冲突,影响了行为选择的效度。学生对信息和环境等不确定因素的认知基本上完全靠感情机制或外部刺激而做出行为选择(如图2所示)。外部因素主要来自老师和学校的影响。
------—正在增长的因素
______________目前主要制约因素
二、学生行为诱导模式
在以上所有影响学生行为选择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明显和突出的,教师的任务是不可忽略和缺少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行为选择的特点,把握好管理分寸,结合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师的这种外在的力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改善学生的知识、智能结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时间和场合不固定;内容更加多样、复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目的是帮助学生做出过程合理的、适应环境的行为选择。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容易被忽略,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影响对学生心灵的塑造。
教师的职责就是减少学生行为选择的不确定性或风险,通过行为选择过程的积极塑造来转变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模式,使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学生成长的四年中,老师的地位也是逐步外移的,参与学生决策的程度降低,这是基于学生的成长的必然的结果,也是我们的培养目的。
学生的成长模式,由自己来选择,我们来诱导,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后果的了解是零碎的和模糊的,学生对价值的预见是不可能准确和完整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合理的预见后果,给学生讲清楚社会价值和社会生活准则,引导学生去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学生的选择模式的基础上,从学生成才目标出发,进行目标引导,做学生的引路人。
首先,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成材目标。学生成材目标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一个体系,是一个包括学业、就业、心理成长、个性完善等多目标体系。这些目标的完成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目标协同起来,根据自己的学识、能力、兴趣去衡量,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哪些是必须完成的目标,完成每个目标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去完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安排、处理、排序,我们不可能也不能代替学生,包括做人的、做事的和分层次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成功的人,都能从潜人才变为显人才,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来选择,给予学生选择的方式方法和原则。
其次,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分析。给出学生尽可能多的方案及方案评价,让学生自己作决定。选择结果要实现多重满意,学生满意、老师满意、社会满意等。我们应告知什么是社会认可的,什么是社会所不能接受和容纳的;什么是社会提倡的,什么是社会反对的;怎样面对成功,怎样面对失败。我们给予学生荣誉的阶梯,至于具体的实现方式、实现的程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偏好去选择,去决定,鼓励学生去攀登,不断超越自我,到达人生新的高地。
再次,实现师生之间的能量叠加。要实现学生理性和教师理性的叠加,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摩擦和不协调,学生处于成长的时期,自我意识强烈,对教师、管理人员的管理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对于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有自己的主见,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理念摩擦。因此,我们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实现充分的沟通和融合,真正把好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实现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动力。
总之,学生行为选择模式与成人及其他学生之间有着差异,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差异的存在,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活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教育水平;同时,要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断调整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西蒙.理性行为选择模型.西蒙选集.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
[2] 付彬等.当代学生行为机制诠释.理工高教研究,2003(5).
[3] 张雨薇,孙若鹏.分析学生生活对学生管理的作用.北方经贸,2004(3).
[4] 陈景增.立足于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5] 苏煌相.关于依法加强学生管理的若干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