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效率:当代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核心
作者:季银泉
什么是效率?所谓效率,指单位时间内人财物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来说,这个“产出”就是教学效果。对于中小学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效果最终表现为学生知识技能素质、智力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品德行为素质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教学活动的效率越高,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学生各种基本素质的发展就会越充分、越和谐,建立在基本素质基础上的应试能力也越强。
为什么要以“效率”为日常教学管理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学校教学活动能否正常运转,教学质量是高还是低,说到底是个效率问题。从效率的高度审视教学活动与管理机制,优劣自会泾渭分明。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学校间的竞争化机制已经形成;在尚未形成这种竞争机制的地区,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不可能不受饱含竞争色彩的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此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努力凭借有限的教学资源,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以取得最佳办学效益。再说,名校与差校,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同类学校相比,教学资源条件往往差别不大,要想在同类学校的比较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甚至脱颖而出,必须努力追求教学的效率。总之,在当今社会,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当前应该特别强化效率意识,学校的教学管理应当以教学效率为核心,管理者应当以教学效率为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着力点。
一、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效率意识
管理,说到底是对人、财、物、制度、法规、传统等多种资源的组织和运筹。在众多资源中,人是具有能动作用的关键性资源。正因为如此,包括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在内的当代管理理论,特别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性。教学活动,更是一种人对人的双边活动和以人的发展为工作目标的特殊活动,对于教学管理者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对于教学管理者来说,离开了人去追求效率,如同追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应该怎样以人为本,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效率呢?我们认为,在当前国际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形势下,应当转变教学价值观,牢固树立教学发展观,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为教学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所学校,如果建立起面向每一位老师的专业发展机制和面向每一位学生基本素质发展的教学价值机制,这所学校的教学活动,一定是高效率的教学活动。
二、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抓好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工作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其核心性教学资源包括物质财富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特色资源四大组成部分。
在这四大资源中,物质财富资源是基础性资源,没有这种基础,不但教学活动无法开展,而且难以留住人才;要提高教学效率和办学总效益,必须努力开发和合理利用物质财富资源。
人力资源是具有能动作用的关键性资源,人力资源中的教师资源,对日常教学效率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可以说,除了管理机制外,日常教学的质量,主要受制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所教学科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工作专业水平),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优化教师资源。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职教师的学历进修或引进高学历的人才固然重要,但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日常性学习与研究更为重要,因为后者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常常直接指向日常工作的进修,是能直接而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日常教学活动总效率的有力措施。此外,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树立新的教育价值,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建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时代的教学效率观。
文化资源不但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风与教风。积极而合理地开发、优化、统合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能为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特色资源,包括学校的地方性特色资源和校风特色资源,是容易被忽视的重要资源。一方面,我国不少学校具有“双基”教学管理严谨、复习与考试组织严密、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教学与教学管理人员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教职工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学生学习勤奋等方面的特色,这些都是值得继承、优化和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教学管理者应当根据时代特征和形势需要,做好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工作。
三、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良好的效率意识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必须依靠科学而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下大力气狠抓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优化教学管理制度的目的应当是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效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树立以效率为核心的质量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日常教学的效率。
在当前形势下,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要特别注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实行的是中央、地方、学校三结合的课程管理制度。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地方、学校是有课程管理自主权的。对于学校来说,这种自主权,集中表现在“课程评价”和“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两大方面。应当将课程管理的自主权与学校特色资源的创建、优化和利用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当前形势下,应当努力构建和优化切合本校实际、富有特色的课程评价制度和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要提高日常教学效率,要创建名校、特色学校,都需要构建和优化这两种制度。
目前,我国正在稳妥地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在不同地区,这一改革的力度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学校必须结合国家和所在地区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促进“铁饭碗”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具体地说,应在政策提倡与允许的范围内,用“设岗定编、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制度和以效率为教学质量核心的“优质优奖”制度,取代“铁饭碗”制。这项工作是有较大难度的,难就难在既要有科学而有效的权威性评估标准,又要有科学而可行的权威性测评手段。在测评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一个重要指标,但它只应成为评估指标之一,不应成为唯一指标。
四、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积极促进教学方法的研究与优化
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率的最直接的因素。在业已完成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改革情况下,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具体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在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有些是高效率的,有些是低效率的;少数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行为,可能是零效率的;而极少数与儿童健康发展需要背道而驰的教学行为甚至是负效率的。宏观地看,零效率与负效率的教学行为是个别性的,而低效率的教学行为常常是普遍存在、屡见不鲜的。总的说来,必须在积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下大力气促进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我们认为,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把矛头指向教法上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必须追求教学过程的规范化、模式化与科学化。应当通过这“三化”,追求教学活动的高效率。我们认为,如果能够将体现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的现代教育思想与成功的教法实践结合进来,总结出可供青年教师和其他在教学方法上比较随意的老师借鉴的学科教学模式,是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的。通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优化来带动教学方法的研究与优化,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思路;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 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和优化过程中,教学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一味指手划脚,而要成为教学方法研究的参与者、帮助者和引领者。
我们相信,抓住“效率”这个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牛鼻子”,教学管理的水平一定能上新台阶,学校会更有活力,更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康翠萍.教育管理的归属与定位之我见.上海教育科研,2001(2).
[2] 郑喜虎.如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教学与管理,1995(6).
[3] 程凤春,洪成文.90年代西方教育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比较教育研究,2000(增刊).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