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课堂上的师生冲突刍议
作者:李 莹
一、师生冲突的根源
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冲突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探讨。
1.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导致师生冲突的直接原因
课堂教学中,学生相互讲话、看课外书、嬉戏等,这些行为妨碍了教师本身正常的教学需要的满足,干扰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必然会引起教师的烦乱、焦躁、愤怒。为了继续教学,教师可能严厉地批评学生,而这又使学生产生痛苦、自卑的心理感受,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就会抗拒教师的影响,产生师生冲突。
2.师生之间价值观的差异性是导致师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教师是成人社会的代表,是以社会的代言人和国家的代表的身份出现的,有义务向学生传递人类文明、社会准则与价值观念。教师是社会化了的人,学生属于成长中的人,处于初期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的各个方面尚未定型。教师希望把学生当作材料加以雕凿,而学生希望依自己的方式自主求知,师生彼此相互对立,隐含着希望与欲求的冲突倾向,一方目标的实现就得牺牲对方的目标。教师一旦从学生身上发现了与自己原来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符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就往往会运用自己的权威进行同化和规范。
3.师生间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是诱发师生冲突的重要原因
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维持课堂纪律,甚至采取训斥、惩罚、谩骂等手段。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如果长期受到压抑,就会产生抱怨、对立等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冲突。在师生冲突的事例中,虽然最终大多数学生表现为表面的顺从,但内心对教师充满敌意,甚至会出现“双重人格”。
4.师生间的沟通障碍会引起师生冲突
师生间有效的人际沟通能使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信息传递顺畅,增进彼此了解,避免师生冲突。教师不了解事实而误解学生、师生之间沟通方法的障碍可能会引起师生冲突。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有逆反心理,对成人、对家长、对教师普遍有成见,自主意识增强,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教师对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现象认识不足,不能客观对待,缺乏应对策略,没有必要、及时的沟通,师生冲突就有可能会爆发。
5.教师能力素质不高是导致师生冲突的因素之一
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学能力问题、教育思想偏差、法制观念淡薄、对差生的教育缺乏耐心、体罚学生等,会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进而引起师生冲突,同时常常使师生间一般性的冲突激化为对抗性冲突。
(1)教师用考试不及格等手段威胁学生,造成学生反感,甚至遭到投诉。
(2)教师当众责骂、体罚学生,师生矛盾激化,造成学生心灵的伤害,疏远或敌对教师。
(3)教师讽刺、挖苦学生,造成学生巨大的反弹。
(4)教师行为失控,常会促成对抗性师生冲突,甚至引起法律纠纷。教师行为失控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类:教师拉扯学生、把学生赶出教室、教师打学生或师生对打。教师的行为失控必然会激化冲突。
二、预防师生对抗性冲突的对策
1.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转变观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即由教师主体性向学生主体性转变。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倡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使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要从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文化权威转变为知识的诠释者和组织者,要把自己看成是利用学到的专门知识和新的教学技术为学生组织文化学习环境的人。学生主体性并不否定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教师的观念与行为仍然是在课堂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虽尚未成熟,但同样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3]。教师民主、尊重地对待学生,就是将学生看作是有独立意识的平等主体,承认学生有不可剥夺的利益和主体尊严。这样,当教师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才会将处理方式局限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使冲突在理性的框架下得到缓解,并转化为积极的功能。尊重学生还意味着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的成绩差而歧视学生;不因学生犯过错误就不原谅学生。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应提过高的要求,要正视学生已有的基础,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3.提高自身素质,将制度权威与自身威望结合起来
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每位教师都有制度性权威,但不一定有个人威望[4]。教师传统的权威已经不值得信赖,当一个教师过多地利用外在权力而不去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和吸引力时,他很难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欢迎和佩服。现代教师在某些知识与经验方面仍然具有权威,这种权威强调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实际学识而承认教师的权威,这种权威是不会随时间而递减的,有时甚至会随时间而增加。在处理师生冲突时,应注意恰当地使用权力,合理地运用权威,和学生一起共同心平气和地采取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问题之道。
当今社会,信息多元化,教师的教育优势逐渐弱化乃至消失。在教育过程中,师生都面临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共同任务。教师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权威”心理,通过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树立自身威望,做到厚德载物、为人师表。如果教师能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充满魅力的个性引起学生的心灵认同,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趋向性,这种影响将超过任何的外在权威,会对被教育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4.形成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
解决一般性师生冲突和预防对抗性师生冲突要求教师具备现代的学生观、良好的人格修养和较高的教育技巧。
(1)主动接触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经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像朋友一样和他们谈心,但部分学生因其对教师的敬畏而无法与教师进行更深入的交流[5]。教师应从“神坛”上走下来,从办公室中走出去,去掉知识的化身、权威的光环,融入学生之中,主动地创造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机会。
(2)正确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预防对抗性师生冲突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常常是师生冲突的导火索。冲突一旦发生,对于冲突的走向,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事态演变的主导方。教师要严格控制自己的言行,把冲突控制在一般性冲突的范围内,并且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冲突的方法。首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评估。如果学生的问题行为对课堂教学干扰不大,建议采取“冷处理”方式。其次,决定处理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另外,还要考虑该处理方式是否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上有更良好的表现。
(3)向学生传达“我”信息
“我”信息是指教师所说的话是有关他自己对学生行为的感受,以及学生行为对他的实质性影响[4]。这种信息避免了包含在“你”信息中的否定成分,让学生能体谅教师并帮助教师,而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愤怒和迷惑。只要学生能确切明白自己的行为给教师制造的问题,他就会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行为。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不希望自己被教师认为是坏学生,都希望教师喜欢自己。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及全面发展。为使新课程标准得以顺利实施,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要正确对待师生冲突,控制和化解师生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兴国.课堂里的师生冲突:根源及对策.教育评论,1999(1):48-50.
[2] 乔·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1-212.
[3] 朱前星.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与管理,2005(21):20-21.
[4] 杜萍编著.课堂管理的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4-156.
[5] 宋凤宁,苏良亿,林柳.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师生关系的研究.教育探索,2005(1):23-25.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