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独生子女学生人格教育探析
作者:韩立娟 徐东芸
一、独生子女学生人格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有不少在中小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进入高一级学校后,屡屡发生问题。如无法适应集体宿舍和公共餐厅的环境,条件优越却不思进取,人际关系一团糟,为与别人竞争时不择手段等等。更有甚者,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出现自杀或杀人的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新蓉剖析这一复杂现象时指出,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一切都被学习成绩掩盖着,似乎学习成绩好就等于什么都好,而进入大学才发现,他们的主要缺陷是人格缺陷。
笔者在做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通过对学生家长调查和对独生子女学生访谈后研究发现,大多数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都一味满足;孩子能独立完成,或不能独立完成的事,都一味代替去做。由于溺爱,过度保护,使他们产生了意志薄弱、情绪不稳、任性、依赖等人格缺陷,具体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动机不强,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源泉,它最能反映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据笔者的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中等及以下水平的占69.1%,18.9%的学生有考试焦虑,独生子女学生的学习常表现为学习缺乏远景性和近景性学习目标。
2.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
高年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力量,遇事能独立思考,自行处理,并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自己行为的合理性缺乏足够认识,致使自己的需要和所处的现实之间经常发生矛盾,造成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独生子女学生常表现为不能理智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良的情绪时常干扰自己,对制定的学习计划常随情绪的变化而不能坚持完成。
3.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性
独生子女的学生意志薄弱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动摇,在遇到挫折时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对既定目的不加分析就轻易放弃,做事往往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二是执拗,尽管有科学的根据证明既定目标无法实现,也不改变行动计划,而是坚持未经深思熟虑而做出的决定,常常不能正视现实情况,灵活地对待已经变化的情境。
4.任性,缺乏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
由于在家庭中父母的溺爱,独生子女普遍存有任性的心理特点。在学校中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忽视合作,过强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嫉妒别人比自己好,缺乏合作精神,很少体验过帮助人的内心幸福感。由于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满足过多、照顾过多的环境中,使他们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缺乏进取精神,随遇而安,得过且过。
二、培养独生子女学生良好人格的措施
独生子女良好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关键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明确发展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目前,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呈多元化的状态,主要有兴趣爱好型、回报父母型、个人幸福型、社会责任型和自我实现型等,而以自我实现型所占比例最大。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比较强,这是教育的有利条件。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使独生子女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把远大高尚的目标(职业理想)与近期目标(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他们为国、为民、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把自我发展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热情和兴趣,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宽厚的知识基础。
2.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合作是个人和群体相互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心理品质,有些事情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成功。教师要帮助独生子女学生学会宽容、悦纳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帮助他人。帮助他人也就是帮助自己,他人得到的并非自己就会失去。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帮助他人解决了一道难题,就会耽误自己的时间,但他没有想到在教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复习,锻炼了能力。其实很多时候,帮助他人并不意味着自己吃亏,人付出就会有收获。教师要把付出与收获的辩证关系告诉学生,培养学生善于帮助他人、相互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
3.给学生布置任务或是创设活动,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
一是给学生布置科研课题,或是让他们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攻关活动,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不怕挫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二是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深入中学做见习教师、见习班主任,与中学生交朋友,体验教师工作的神圣和中学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三是让学生在寒暑假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工厂参观学习,到贫困地区的中学进行调研,或是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帮助农民科技致富等。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自主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意志。
4.强化以提高人文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人文素质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信仰和情感,体现着人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人的品位和素质。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四种精神”,即广泛的关心精神,不为外物所奴役的主体精神,追求真理、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精神,以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自强自立精神。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辩。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可见,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人文素质和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为前提,特别是针对独生子女学生的人格教育更是如此。在现实工作中尤其要注重:一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贯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靠综合的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素质;二是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强化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精髓”,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直接相关;三是要注意传授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科技武装头脑,促使人格尽快现代化。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心理健康教育”也已被列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当前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仍令人忧虑,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及水平都与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及时的咨询与指导。因此,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独生子女学生人格发展状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展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矫治行为偏差等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任务,需要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学校教育只有坚持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才有可能消除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6.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独生子女学生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影响过程,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在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要使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需要靠规章制度来提供保障和导向。通过健全的规范和机制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调控,是保证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按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必要措施。通过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强化那些社会需要的思想行为,制约或惩罚那些超越社会规范的言行,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社会倡导的,什么是社会反对的,从而明确是非,掌握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逐步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