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剖析舞蹈形式所承载的思想内涵
作者:游 洁
一、舞蹈形式如何承载思想分析
如同形式与内容是一个结合体一样,舞蹈的形式及其思想应该是不可分的,形式蕴含着思想,思想依附于形式。而为了深入认识舞蹈中的思想成分,我们则不得不把二者作分别的和有联系的分析。
首先,从舞蹈基本特征看。舞蹈具有动作性、节奏性和抒情性的基本特征。舞蹈属于人体动作的艺术,动作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也就是说不具备人体的动作,就不可能称其为舞蹈。这是人们将舞蹈这种直观的动作艺术形象,与诸如雕塑等其他静止的直观艺术形象相区别的重要依据。然而,动作并不等于舞蹈。人们决不会把日常的奔波劳作、说话时的手势比划、激动时的欢腾跳跃、格斗时的拳脚相加当成舞蹈。为什么呢?很显然,因为舞蹈的动作是一种艺术。舞蹈的动作是生活动作的提炼和美化,它有节奏,有韵律,更具有超常性,这种“动作”赋予和表达了人类思维的含义。生活中的动作是具体而实际的,而舞蹈中的动作是虚拟而抽象的,但正是这种抽象,说明舞蹈的动作是有思想内涵的,它传递的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信息,即使是一些标榜自己是“纯舞”的舞蹈,仍然是某种文化和思想的载体,是艺术家艺术思想的最终综合体现,是文化艺术思潮的一种反映。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伴随着一定的时间(节奏)所做的身体连续动作,没有节奏也不成其为舞蹈。而舞蹈的节奏归根结底是“人们对时间的一种知觉,它是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规律性的反映”[1],舞蹈节奏依赖于客观现实,是人类对自然界节奏、自身生理节奏和社会生活节奏的潜在认识和所进行的有规律的总结。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本质属性,这一特性使舞蹈与同样具有人体动作特点的杂技、武术、健美操等相区别。《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说,当言语和歌唱不能充分表达内心情感的时候,就产生了舞蹈。由此可见,舞蹈是为了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而赖以存在的,舞蹈是与人的生命本能最贴近的文化,舞蹈重在展示人的精神世界。人类的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社会性的内容,是对客观现实中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态度,包含着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舞蹈所表达的情感,同样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且是艺术化的情感,比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更强烈、更集中、更理想。前苏联著名美学家万斯洛夫就认为:“感情和思想是相互联系着的”,“舞剧表达着变形为情感的思想以及为思想充实了的感情。被理性认识了的情感是表达涂上了情绪色彩的思想的基础。”[2]
其次,从舞蹈的社会性质看。美国著名哲学家苏珊·卡纳斯·朗格称舞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罗宾·乔治·柯林伍德称“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就有了舞蹈。关于舞蹈起源的探讨,最早的有“神授说”,代表性的有“宗教巫术说”,“性爱说”,“模仿说”,“游戏说”,马克思文艺理论则认为舞蹈艺术产生于劳动,尽管存在着较大分歧,但却可以说明,最初的舞蹈,正是人类对自我生命的觉悟和意识,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最初理解和浅显认识,体现了人类的劳动与生产、沟通与交往等社会生活,包含着人们的想象、寄托、观念和追求。
在舞蹈发展的长河中,我国的“制礼作乐”是与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与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相对应的,“百花齐放”的舞蹈繁荣是新中国新制度的使然,而道家的阴阳调和、顺乎自然、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典舞蹈的动态特征中直接刻下了深刻的印记。世界舞蹈中,芭蕾的发展,现代舞的产生,直至Hip-Hop成为时尚,都带上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深深烙印,芭蕾“开、绷、直、立”的美学原则,源于“西方文化是一种外放与扩张的文化,是不断寻求拓展空间与领域的文化”[3]。
舞蹈不仅存在着原始与文明、古代与现代、本国与外国的不同,还存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区别。各民族、各地区的舞蹈林林总总,异彩纷呈,实际上是民族心理、文化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积淀不同所造成的。由于各民族的形成、迁徙和各地区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别,形成人体不同的舞蹈动势、动律,使舞蹈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产生诸多差异,从而使舞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农耕者有秧歌,藏族舞蹈塌腰前倾的体态,蒙古族舞蹈的肩部和手臂动作特别多,生活在亚热带的傣族对孔雀的模仿,而生活在北温带中的朝鲜族人民的“喜鹤”审美心理和舞蹈的“鹤步柳手”,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同使人的意识反映也不同,从而造成人们思维结果相异的事实。由此可见,舞蹈必然受着人类自然与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是人类文化因素的整合,是人类文化传统的积淀。这种手舞足蹈的形式,就是人类思维的辉煌灿烂结晶。
二、舞蹈思想特点
舞蹈是一种非语言文字文化,因而对舞蹈思想的把握有别于语言文字文化,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间接性。语言文字文化在反映某些观念或表达一种思想时往往是直接的、明白的、易懂的。而舞蹈则不然。舞蹈中的思想是间接的、模糊的、较难说清楚的。我国著名舞蹈教育家、编导家肖苏华曾明确指出:“舞蹈只能通过情感的折射,通过一定的情节或塑造舞蹈形象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甚至是哲理。”[2]舞蹈思想蕴含在舞蹈动作、韵律、节奏、情感、造型、构图等所有舞蹈因素当中,只有具有舞蹈审美的能力,通过舞蹈外在表现形式,才能体会和认识其中的思想。如果连舞蹈外在的形式美都不了解,又如何谈对其思想的把握呢?
2.整体性。语言文字文化当然也有整体性特征,但尚可以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观点或思想说得明明白白。而舞蹈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对舞蹈思想的把握,决不能凭单个或几个舞蹈动作,而应从舞蹈的整体去体会、去开掘,如一个舞蹈,一部舞剧,一种舞蹈,一类舞蹈等,个体不同,从中体现的思想也是不尽相同的。
3.相对的恒定性与一定的吸纳性。从舞蹈种类来说,舞蹈具有相对意义上的恒定性,人们不可能把维吾尔族舞蹈当成壮族或其他民族舞蹈。但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又会使舞蹈可以吸收、接纳外来舞种文化,将他民族舞蹈成分恰如其分又不喧宾夺主地融进本民族舞蹈中去,维吾尔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就受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的影响,洋溢着绚丽多彩的西域风情。
三、深入认识舞蹈思想的意义
毋容置疑,舞蹈是美的,而支撑舞蹈美丽的外在形式的,是舞蹈的思想内涵,只有思想深刻了,舞蹈语言才有感染力和征服力,才不至于成为徒具躯壳而没有灵魂的“僵尸”。这就为舞蹈编创和舞蹈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舞蹈思想的开掘,可以让更多的人正确地看待舞蹈,不再把舞蹈看成是“大腿文化”而对舞蹈予以轻视;也不把舞蹈当成杂技表演而只欣赏其技术技巧;会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舞蹈的多元化同时更自觉地去弘扬本民族的文化。
对舞蹈思想的深入剖析和了解可以指导舞蹈的教育与学习,使人们懂得不仅要传授或学习舞蹈的形式,更要传承和了解舞蹈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如藏族舞蹈中,围着圆圈并采取自左向右顺时针方向行进的形式,是藏民族的宗教哲理和佛教教义思想在舞蹈中的反映,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舞蹈语言是有限的,而思想是无限的。当代舞蹈在不断发展,我们应该注意在追求舞蹈形式的不断创新、突破、发展的同时,更应注意舞蹈思想的不断丰富、开掘和前进,以使舞蹈永葆其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肖灵.舞蹈训练与编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7.
[2]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22.
[3] 佴荣本,高楠,任公伟.音乐舞蹈戏剧艺术鉴赏.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60-261.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