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新课程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
作者:彭路南 吕燕萍
一、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的实质内涵
1.树立教育面向全体的新观念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要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就迫切需要面对全民族、全社会。一个蓬勃发展的国家越来越具备全民受教育的能力,普及教育,高校扩招,成人教育发展和希望工程建设,都很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将以前“得英才而教之”,变为现在的从教育的过程中培育英才。
2.理解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大观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由此可见,教育的真谛是育人。传统观念认为,学校教育就是传授知识,所以教育者的任务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教学。然而教育的含义并不仅仅在于教学,其内涵明确地体现为完善人的素质。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不仅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现行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今天的素质教育,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从过去的应试教育或培养某领域、某行业专门人才的泥潭中拔出脚来大踏步地前进。我们的潜意识里还保留着“教书是最为本职”的思想,由于我们自身观念的陈旧而影响了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短缺、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那种单纯的教学永远不等于教育。
二、正确对待和科学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受教育者
1.充分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
过去有人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天赋有关,但近四五十年,国内外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做过很多实验,结果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智力因素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与教师教得是否得法以及学生学习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比较大的,能否发展其潜力,关键在于教师教授是否得法、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否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近十几年来国内教育改革的很多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每个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
2.全面综合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位教师如果认为某学生好,那么在他的影响下,这个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如果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根本不行,那么在他的这种情绪影响下,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一般是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提倡“抓两头,促中间”,这存在很大的弊病:优秀者因长期倍受重视而形成心理上的优越感,缺乏各种应变能力;而差者就好像被判了“无期徒刑”,你越是有意去教育他们,他们就越自悲甚至逆反;中间者由于不被人重视则永远平平庸庸,不易形成竞争和进取的思想意识。关于评价的标准,以学习成绩为主,兼顾品德、思想、行为等各方面的因素的方法没有错,符合学生以学为主、全面发展的成长原则。但我们不应该以单纯的好和坏给学生定性,应该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给学生一个客观的准确的以鼓励和保护为主要目的的评语。不妨变传统的评“三好学生”为评学生个人专项奖,比如“学习奖”、“课外活动奖”、“小发明奖”、“进步奖”、“劳动奖”等等。让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鼓励和表扬,从而树立起自尊心和进取心,成为一个乐观的、充满自信和积极向上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三、变革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有一位中学校长在文章中这样写: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不是课程,也不是教法,而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新的世纪,"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素质教育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由此可见,师生关系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中枢神经。那么,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具备哪些要素呢?
1.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中心,是至高无上的,而学生则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教育民主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教育民主化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再是以"教师爷"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当然,民主不是不要教师的尊严,教师的奉献精神理应受到学生的尊重,民主也不是不要各种规章制度,遵守学校管理准则和学生行为规范也是学生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但这种遵守应当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
2.建立和谐融洽、充满感情色彩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心情愉快时,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我国古代哲人对此早有深刻认识:亲其师、信其道,即是对师生关系巨大作用的高度概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减轻学生心灵负担。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爱的回报。当师生心心相印、感情融洽时,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在这样的情感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自我教育、自我锻造将变成美好的现实。
3.建立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面对互联网大世界,面对这个大世界里汹涌澎湃、无穷无尽的知识和信息的海洋,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网络面前,人人平等。一个小学生可能比一个年长的教授更加轻松地适应网络化学习,更轻松地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早在久远的唐代,大学者韩愈就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个论断更富有现实意义。当师生处在网络世界的同一起跑线上,师生关系的调整也就变得十分自然,老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老师;教师不再是为师者生硬的灌输,而成为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成为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总之,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