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论生命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程德慧
一、20世纪以来的生命教育思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科学知识的巨大威力在人们头脑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成为人类文明的基石,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助推器,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异化了自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忽视了对人生命的本真关注。
20世纪初,瑞典作家爱伦·凯就发出“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的呼吁。澳大利亚的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性化”。苏联教育家哈尔拉莫夫等提出“教育人格化”的要求。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生命的自然规律的教育又重新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70、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社会提出“学会生存、学会关心”,这些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走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对我们当前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带来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科学的发展观包涵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四大要素和原则,其中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是其重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现在教育上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信念,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人”放在中心地位,不断追求人的完善、和谐和丰富,促进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它一方面体现了人性的内在向往和本能的自然追求,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外在要求。
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校园生活是他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贯彻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构建人性化校园,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超越和辉煌。从而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校园文化的生命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校园文化的生命教育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生命传承
任何一所学校都积淀了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记载和延续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任何一所学校都承担着传承文化和批判性地发展知识以更新扩大文化遗产的使命,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的发展就是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拓。校园文化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传递规范形态的文化,如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智慧,还通过传递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文化,如校园先驱的高尚的人格精神和情感、态度、信仰等非理性文化来培养学生高尚的灵魂和坚定的信仰。
2.促进生命提升
校园文化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陶冶心灵的场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成才锻炼的好环境。学校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优良的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对塑造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都起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丰盈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引领生命价值
正在成长中的在校学生,他们的身心发育尚不够成熟,容易受各种不良思想、观点的影响,产生“单向度精神危机”,造成人生前途、人生信仰的缺失和人生价值的功利化。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引导作用,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将社会上和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作为榜样,引导、启发学生去认识、发展、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趋向一致,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生命价值观。
4.愉悦生命情怀
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身心放松、产生愉快感受,容易形成学生开放的心态,培育博大的胸怀,塑造高尚自由的人格,激发热爱生命的热情,培养坚强的意志,实现生命的超越。
三、构建人性化校园的措施
1.构建充满人文意蕴的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物质文化主要由学校的建筑设计、设备设施、活动场地、绿化状况和景点布置等构成。
校园各种设施的布局错落有致,井然有序,注重文化品位,合理布局人文景观,才能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教学楼、宿舍楼和实验楼等建筑别具艺术风格,建筑、道路的命名要体现人文底蕴。如某学校以孔教园、东坡轩、浩然轩、居易轩给学生宿舍楼命名,博雅清新;在教学楼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挂上独具人格魅力的名人肖像和哲理性格言,如博学之、慎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等;在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的地方配备上寓意深刻的雕像。这些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容易激发学生向美、向善、向真的内在情感,培养学生关怀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起到陶冶情操、美化环境、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而且达到培育道德,完善人格的教育目标。
2.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在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所特有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以及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长期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审美情趣等展示人格风貌的群体意识。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人文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体现了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如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健康和谐的民主精神、求善求美的爱国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等都是在丰厚人文精神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精神与思维方法的集合,是一种具有时代烙印的社会文化。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等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师生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外在表现形式,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个性、提升文化品位的有力手段,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栏、校报等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营造积极向上校园宣传舆论环境,培育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学风等优良的校园风范;构建平等、信任、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打造体现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校训形成别具特色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奋发向上的重要德育环境因素。
营造有序、文明、进取的育人环境,塑造以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精神,完善学生人格,促进生命意义的获得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3.制定体现人道精神的校园制度
学校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应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借助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威性的力量来影响学生,靠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来进行管理。首先,要求我们在教育理念上,弱化组织的权威力量和等级化的权力矩阵,树立生命关怀的意识,尊重个体的生命自由、独特个性和发展潜力,把广大师生的健康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在制度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鼓励学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这样的规章制度才能体现大多数师生的利益,有助于他们自觉自愿地去服从和遵守。再次,在制度的内容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把谋求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当作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慎用“严禁、不准、不许、禁止”等词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善用激励机制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园规章,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开放、丰富和完善。(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