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情境式教学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 浩 张连春
情境式教学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学习者将根据个体原有经验进行知识建构,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同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情境式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关注内部生成,“社会性”学习,“情境化”学习。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如果说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更多强调外在刺激或信息对学习者的规定性,那么情境式学习则更强调学习者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建构个体的经验,可以说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因此教学就必须实现“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的转变。具体包括: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学习过程,从关注知识的记忆到个体经验在不同情境中的迁移,从学科中心到问题中心。
2.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答案,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可以使这种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
以往的学习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内在的学习活动,是单个学习者面对环境所进行的学习。而情境式学习则强调社会性的相互交往和作用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作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彼此相互的沟通和交流,相互的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习者都不会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使每个人都有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应该将这些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呈现者,而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个体的理解力,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和互动中完成学习。情境式学习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的过程,是“社会性”学习的过程。
3.学习要和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发展和使用认识工具
情境式学习非常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真实任务情景联系起来。当然,这里的实践并不单指个体的行动,基于实践的个体经验的反思也是实践的形式之一。如今的教学改革非常重视解决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沟通问题,例如盛行的“MBA”课程基本上是以工商管理活动中的具体案例为主组织教学的。
当前,以“学历”为目标的教育很难摆脱既有的社会“知识控制”的基本特征。在这个框架内,教师的工作重点首先是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通过“学历考试”所必需的知识体系,其次才涉及到学生的反思式学习。由此,进行情境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这种“知识体系”与学习者个体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把教学看作是联系学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那么教师则要对桥的两端都保持注意。
二、情境式教学的基本分类
情境式教学要建立三种情境,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以知识为中心的情境和以评价为中心的情境。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
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或试图)知道每个学生知道’什么,关心什么,能做什么和要做什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而结论是从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提问、谈话和思考中得来的,所以问题式教学以及诊断式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问题式教学首先从问题开始,通过寻求答案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应该是这个过程的引导者和观察者。很显然,在计算机学习中,这种学习模式能够清晰地反映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因素。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就是要求每个学生对这些情境问题做出预测或判断,并解释作出判断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检查这种思考模式,提出改进建议。这是个体对经验的反思,根据经验学习的理论,“学习者从经验中建构知识,经验也成为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学生的经验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从背景中走出来,成为思考、学习的对象。个人知识开始向公共知识转化,这一过程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新鲜和刺激的。
2.以知识为中心的情境
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很难及时帮助学习者获得在社会中有效的且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专家”和“初学者”在思维和技能上的区别,他们认为,专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一类普通的“思考技能”或策略,相反,这需要良好组织的知识体,富有策略性的思考。教学从学生对客观事物最初的分析开始,以知识为中心的情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相交叉。问题的解决有许多方法,但一定存在最佳的解决方案。“逐步正式化”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从学生的非正式想法开始的,教师需要逐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想法是怎样变形和正式化的。教学单元鼓励学生逐步树立非正式想法,其目的是便于学生获得一种学科的概念和步骤。
3.以评价为中心的情境
评价的关键原则是教师必须提供反馈和修正的机会,而被评价的内容必须与个体的学习目标一致。评价的方法可以被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理论上讲,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应该与学生参加测试的结果相一致,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并没有经常发生,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反馈——测试、提问、作业大多是呈现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得到分数后,学生通常会移向另一个新课题,为另一组分数努力。形成性评价的关键在于:当学生利用反馈来修正自己正在从事的单元学习时,评价反馈才最有效。当然,精心设计的评价能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情境式教学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将情境式教学思想运用于计算机教学实践应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挑战,在教学实践当中应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授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在教学中应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模式,除了使用传统的如讲述法、演示法等方法外,还要加强使用“情境式”教学法,且各种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确保教学效果。现有的大部分计算机教材是由计算机课程各单元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构成的,学科体系框架比较完整,而不是以个体的学习经验为基础,但学生的情况较为复杂,层次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应该具有强烈的实践需求和学习经验,但仍有少部分的学生没有学习经验。因此,进行情境式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具体将该理论应用于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充分注意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个体通过反思,实现个体经验向公共知识的迁移。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能够灵活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境,如果仅限于对信息的记忆,许多教学方法看起来没有什么差别,而学习情境对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至关重要。个体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应用的条件,对日常环境的分析可以提供重新思考的机会,对问题的抽象表征也可以促进迁移。另外,情境式教学的特色在于实现学生学习的及时反馈,除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外,培养学生“监控和调整自己学习的能力”是促成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中心工作。尽管情感式教学至今没有十分完整且实用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可供我们使用,但无疑我们必须要关注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注重“过程”和“目标”的结合。
采用“情境式”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那些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过程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那些计算机基础较弱的学生也因为情境教学的优势,较快、较好地掌握了课程的基本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个性化学习的益处,通过创新实践大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培养。
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而采用“情境式”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较好地兼顾了不同起点学生的不同需求,克服了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且与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的教学困难。实践表明,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热爱,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孙海燕)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